穿梭在历史大事件中的将军

〖穿梭在历史大事件中的将军〗

157 半导体产业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这一时期,米国人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绝对的领导者。

这一时期全球半导体硅含量从0到5的提升过程中,大型机和小型机从发明到普及,米国人抓住了历史的机遇。

1975-1985年的第一次DRAM世界大战-美日半导体战争中,米国人在DRAM的竞争中开始全面被日本人赶超,DRAM的全球市场份额从峰值的90左右,大幅度下滑到20。

这使得米国半导体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占比从峰值的90滑落到40左右。

米国人在DRAM的失败,最主要在于16K、64K、256K DRAM的研制上,全面落后于日本人。以16K DRAM为例,日本人通过二层多晶硅技术使得DRAM芯片的集成度达到37000,这比起当时莫斯泰克、英特尔主流产品的集成度11000整整提升了236。

从1986-2016年,米国人开始捡起了央格鲁-撒克逊人的传统政策-均衡政策,通过1986、1991年两次签署的《美日半导体协议》对日本人进行限制。

日本人强大,就扶持韩国人抗衡;韩国人强大,就借助台湾人进行制约,保持着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中的均衡优势。

而日本人通过循环位线、折叠数据线等新技术的应用,率先推出64K DRAM,集成度再次提升到155000,这比起的11000集成度,又提高13倍,这时候米国人已经基本没有能力追赶了。

这一时期米国人在科技红利投入上,特别是有效研发投入上是低于日本人的,双方之间的DRAM军备竞争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进行的。

日本人通过64K DRAM,宣告全球半导体工业进入了新的时期-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科技思想上的落后使得米国人几乎错失了一个时代,米国50家半导体公司联合起来,秘密结为同盟,希望能够在256K DRAM反超日本人。

但是,日本人凭借“官产学”三位一体的国家力量,领先于米国人早早就实现了256K DRAM的规模量产。

米国的DRAM和半导体工业产值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中的发展趋势:独立自主的、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米国人在1975年之前,通过军工国防的投入领先全球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同时米国人创造硅晶体管、集成电路、MOS、CMOS和DRAM等一系列半导体科技的基础。

英特尔凭借着在MOS、晶体管等技术的领先优势,通过1K DRAM,硅片直径为50mm,芯片面积为5mm2,集成度为5000,占据了全球半导体DRAM内存市场的9的市场份额。

随后莫斯泰克公司在4K DRAM,硅片直径为75mm,芯片面积为9mm2,集成度为11000。

通过单晶体管单元,差分读出技术和地址复用技术等科技红利的技术创新取代了英特尔,就集成度而言,全球半导体最先进的DRAM集成度从5000提升到11000,增长了120。

日本人的256K DRAM,采用三层多晶硅和冗余技术等新技术,将集成度再次推高到555000,这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

米国人在整个美日半导体战争的失败,可以说,全球半导体工业从MOS晶体管、集成电路时代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时代转变过程中的失败。

关键原因在于科技红利投入,特别是有效研发投入上的落后。

而这一时期是第一次全球半导体硅含量提升周期,因为大型机、小型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

全球半导体硅含量从5快速提升到20,全球半导体工业产值从5亿美金,首次突破1000亿美金。

157 半导体产业 (第3/3页)

大的,但长期来看是利好整个产业向高端迈进。

在半导体工业的历史长河中,三次全球半导体硅含量提升周期中,回首检视米国、日本、韩国、欧洲、天朝台湾省等全球半导体大国/地区兴衰成败。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全球半导体硅含量提升周期,就是全球半导体工业的历史长河。

阅读穿梭在历史大事件中的将军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