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在三国

〖谋在三国〗

第六十六章 大朝会(解释章)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宋代之后,各王朝仍仿效前朝行“大朝会”之礼。北宋元旦朝会时,百官朝服依品阶班立,各路举人解元亦随同冠服位列,由“朝集使”更名的诸州“进奏官”则各执方物入献。明代“大朝会”则由锦衣卫陈设卤簿仪仗,教坊司陈列大乐,礼仪司陈列诸国文书、贺表、贡物,还设纠仪御史纠察百官,监督那些站久了爱打瞌睡或交头接耳聊私的。待时辰一到,皇帝升座,鼓乐齐鸣,百官跪拜致贺,行礼如仪。礼毕则群呼万岁、万万岁。清代的“大朝会”在气势宏伟的太和殿举行,其仪制大体仿自明代。

第六十六章 大朝会(解释章) (第2/2页)

,文武百官即整齐有序地依次疾步前行,东西向分班排列。刘邦则在一片钟鼓礼乐声中,由内侍簇拥着乘舆临朝。此时,百官自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官吏皆以次奉贺(贡献礼物)。礼毕置酒,以尊卑次起上寿。朝会后刘邦大喜过望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列举参加“大朝会”的人员为“……公、卿、将、大夫、百官各位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见属郡计吏,皆见,……宗室诸刘会,万人以上。”可见汉朝时参加朝会的多达万人以上。这些人从全国各地赶赴长安参加“大朝会”,近则走上十天半月,远则便是数月计,这应该是一笔数额巨大的“差旅费”。

汉武帝时改易正朔,以正月为岁首,“大朝会”相应改至正月初一举行。此后,历代相沿袭。东汉时的岁首“大朝会”,皇帝幸德阳殿临轩受贺,公卿将相大小百官及地方各州郡长吏、诸少数族酋长、使臣均奉贡进表拜贺。当时,地方州郡的朝贡之物按辖地人口计,每人每年六十三钱献给朝廷,曰“献费”。

汉代的“大朝会”中还有一项“年终考计”制度,地方州郡的“一把手”或主要僚属需带上“计簿”(“统计报表”),到宰相府上报年度的“地方政绩”,名曰“上计”。也就是说,你得上报一下辖区去年的gdp与财政收入,让朝廷从中考量你这个地方官是“称职”还是“不称职”?至于那“统计报表”中究竟有多大的“水份”,大概只有天晓得。这一“上计”,有时还由皇帝亲自出马“受计”,就是直接听取地方官吏的汇报。此制到隋唐时称为朝集,汉时的“上计吏”亦更名为“朝集使”。

阅读谋在三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