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沽风情录

〖七十二沽风情录〗

第三章 了却心愿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有何风吹草动要及时传信到扬州。”

安岐在景德镇待了几天,查看了自家的窑厂,又备了礼物拜访了浮梁县知县,对安家窑厂的事表示了感谢,遂启程回返扬州。

来到安家巷,召集一门大小吩咐:

“如今媛媛姑娘已是我的如夫人,如张夫人一般,你们要以主人相待,诸事要听从夫人安排,不得违怄。”

众家人唯唯答应,本来大户人家纳妾本非什么大事,可安岐行事与众不同,偏偏要大宴宾客,向好友们明告,只是这样倒让这张夫人心中有些不自在。

托人好说好歹将女儿送入安家为妾。巧姐进了安家,见安岐不是糟老头子,而是风流倜傥的文雅书生,安家又无大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夫人进了安家已经三年,因为安岐的原配早故,所以由她掌管安家内宅。张家既非豪门大户又不是书香门第,只是扬州开香粉作坊的小商户。

扬州的香粉名满天下,有‘苏州胭脂扬州粉’之称,是说扬州的香粉和苏州的胭脂齐名,都是天下女子化妆打扮必备的喜爱之物。

扬州自宋代就有不少的店铺、作坊专门制作、经营香粉。明末清初时更是出了几家名满天下的香粉制作、经销的大商家,戴春林、薛天赐两大字号就是这一行业的佼佼者。康熙年间,扬州的香粉店开的到处都是,张家就是其中之一。本来张家的作坊就本小利微,再加店铺是租的,本钱是借的,张家俩口儿守着六七个儿女也仅能借此糊口而已。

偏不巧,这一年老张拿着借来的本钱去办货,坐船回扬州,在江上遇风暴,船被打沉,办来的货物沉入江底,老张被风浪冲到岸边,侥幸逃得性命,可失了货物,也就剩下债务了。老张坐在岸边有心投江而死,可又一想家中还有妻子儿女嗷嗷待哺,作为一个大男人怎能不顾一家人性命,自己一死了之。思来想去,不能死,为了妻子儿女,咬咬牙也要顶下去。没办法只好回去再说。回到家中,妻儿老小也是愁眉不展,无计可施。可这事让邻居齐大伯知道了,过来安慰他,看了看他家的情况,给他出了个主意:

“我有个想法要跟你说,如果你觉得不愿意,就当我没说。”

“安尚义之子现在扬州行盐,自康熙五十九年起,差伊家人马自弘、杨宗,伙计俞登朝三人,每年用银九千两在景德镇置买材料,雇工烧瓷。所烧瓷器尽行载到扬州转送进京。历年以来所用材料以及工匠价值俱预行给发,并无短少,亦无招摇生事等语。奴才犹恐所访未实,又调浮梁县知县吴邦基到省,细加面询。据称,安姓家人在镇烧瓷,从前未知确实,自邦基到任三年以来,并无招摇生事,克扣窑户,亦无片纸到官,甚属安静,等因,出具印结存案。为此据实缮折恭奏以阅。”

看过之后安岐沉思一会儿对马自弘道:

“也亏得我们这事儿办的小心谨慎,不曾招惹是非。倒不是我们的瓷器能不能烧,看来是皇上对我安家不放心,在有意找寻我们的差错和毛病,一旦有一点违法纪之处被抓到,那就是一场祸事。常大人那里你一定要谢过,还有浮梁县的吴知县。”

“是,各衙门除了三节两寿按时将礼物送到外,我们又特地给布政使衙门和巡抚衙门送去礼物以表谢意。前后共用了八百两。”

安岐闻听放下心来,叮嘱马自弘:

“老哥,你尽管说,我也是走投无路了,只要能度过这难关,怎么着我都认了。”

“好,我说了你可别生气。”

接着就给他指出一条道来:

“我有个本家兄弟是安岐家的管家,听说安家的大奶奶刚刚故去,我看你家巧姐已经不小了,不如送入安家,别指望做填房,能做个偏房侍妾也是好的,到那时还愁你家的这道难关么?”

老张一听心头一亮,如能巴结上安家,还愁什么?老张的长女巧姐今年已是十七岁,还没婆家,巧姐倒不愧她的名字,是个心灵手巧,心思百般伶俐的女孩,做得好女红,人又俊俏,帮着父母料理家务端的是持家的好手。本来想着给巧姐寻个门户相当的婆家,可现下已是妄想了。与妻子商量好,只得对巧姐说了实话。巧姐虽说心中不愿意,可又看自家现在已是生活无着,安家是扬州绝大的财主,为了全家也只得应承下来。

第三章 了却心愿 (第2/3页)

京城,让纳兰家当做礼物孝敬了朝中的王公大臣,皇亲国戚,一些精品甚至被送进宫里,孝敬了皇上。

大管家马自弘向安岐报告了窑厂瓷器的烧造情况,之后又悄声道:

“我们的瓷器被送到宫里,惊动了皇上,面谕江西布政使访查我们的窑厂是否在地方上招摇生事。布政使常大人招我等面询,我等据实以告,常大人才将我们的窑厂烧瓷情况如实回奏圣上。我这里有奏折抄本,请看。”

安岐接过一看,原来是江西布政使常德寿的奏折抄本,上面写道:

阅读七十二沽风情录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