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沽风情录

〖七十二沽风情录〗

第二十一章 朱岷遇郑燮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高翔道:

“仁兄怎不知这位元弘大师呢?那元弘大师在出家之前即在书画上下过功夫,曾召对于御前,为皇上所赞,如今已成诗书画三绝的大家了。”

郑燮听了心中不由对元弘肃然起敬,

“学生也是孤陋寡闻了,既如此当重新拜访才是。”

“好吧,明日你我同去拜访元弘,我也是久未与他相见了。”

郑燮连忙说:

“久仰,恭寿兄的诗我是早已耳闻,甚是钦敬。”

细看这位黄先生,年约四旬,瘦瘦高高的个子,布满沧桑的脸上留着叁缕须髯,似乎为生活所迫而四处流浪的艰辛全写在了脸上。郑燮似有同感,心中也暗自感叹,真正是生活艰辛催人老。自己的蜗居狭窄,不便让二人久待,赶紧收拾了一下随二人出来。边走高翔边介绍黄慎的情况,

“恭寿兄这些年已经几次来扬州卖画,近年见老母年老体弱,自己不便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高翔笑道:

“我与板桥先生一样,也非常喜好书画,看来先生初来扬州,生活一时有些困顿,我是扬州本地之人,身为地主,对先生有所关照是理所当然的。你我都是依书画为生,乃是一脉,如有为难之处不妨直言。”

郑燮看着自己这困顿样,只得实话实说,

“实不相瞒,初来扬州我又没什么名气,书画只值得几十文,不足以温饱,更顾不了家室,实在是惭愧。”

郑燮一边说着,一边将煮好的茶端上来,二人边喝茶边聊。高翔接过话头对郑燮道:

郑燮连忙答应,

“好,那咱就一言为定。”

原来这位高翔字风岗,号西塘,是地道的扬州人,生于斯长于斯,从未离开过扬州。其父也是读书人,一直盼望儿子将来能读书做官,光耀门庭。可其母却极有个性,儿子十岁时就被送去石涛那儿学画。石涛居处离高家很近,也算近邻。那时石涛已是个出手不凡,动辄巨幅长卷的大画家。收高翔为关门弟子时,石涛比高翔大五十岁,直至他去世时,这个关门弟子才刚刚二十岁。高家和马曰琯也是邻居,高翔与马曰琯又是同年,儿时的玩伴儿,因为都喜爱书画,既是邻居又是同龄发小,所以二人十五岁时就结拜为兄弟。有此关系,高翔常出入马家,所以对马家兄弟的情况了如指掌。

转天,郑燮只卖出了两幅字画,得了四十几文。看看近午,只见高翔同着一个人远远而来。到了近前,将带来之人介绍给郑燮,

“这位仁兄是黄慎,字恭寿,也是刚来扬州。一来慕名要与兄台相见,二来也是要一同拜访元弘。”

“那就先谢过风岗先生了。”

转过话头郑燮又问高翔:

“风岗先生与栖灵寺僧元弘相熟么?”

“你问元弘禅师么?那是我多年的相识了。怎么,先生也和元弘相熟么?”

“那倒不是,我刚从栖灵寺中来,在寺中碰到这位元弘禅师,正在教授一小童书画。凑近攀谈,才知元弘禅师在武进救助了这个家遭不幸陷于困境的小童,将其带回寺暂避灾祸。我观此小童书画根底很好,可怜父母被害,现已成了孤儿,我有心相助,奈力不从心,只能在书画上与其做些指点,以尽我绵薄之力,只不知那元弘的书画功力如何?”

“板桥先生不要着急,我看了先生的画,实是立意高雅之作,再加先生的诗文书法亦佳。待过几天,寻机会我带你去见见小玲珑山馆主人,或许于先生有助。”

郑燮问道:

“小玲珑山馆主人是谁?”

高翔饮了一口茶,道:

“那小玲珑山馆主人是扬州有名的马曰琯、马曰璐马氏兄弟,乃是当地有名的盐商,虽说是商人,人却不俗,也是自幼饱读诗书之人。平日只喜欢与文人墨客相与,其府上坐客十有八九是你我一脉,马氏兄弟又喜欢收藏名人字画,府中藏有古籍字画无数。先生得其相助,必能摆脱困境。”

“先生抝奖了,请进来说话。”

二人进来,只见屋中只有一床、一杌、一画案,画案上有些笔墨纸砚之类,墙上张挂着几张画稿。门后有一只茶炉,一进来,郑燮即忙着生火煮茶,一边问这位书生,

“还不曾请教先生尊姓大名?”

“学生高翔,字风岗,号西塘。”

“喔,原来是风岗兄,我一来扬州即闻先生大名,还未曾登门拜访,反让先生屈趾先登了,惭愧,惭愧。”

郑燮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那马氏兄弟就是小玲珑山馆主人,前两年我在焦山曾遇到马曰倌,曾有过一面之缘。”

高翔点点头,

“那就更好了,有了马氏兄弟出面,先生的画就不愁卖了。”

郑燮面露喜色,向高翔拱手道:

第二十一章 朱岷遇郑燮 (第2/3页)

何来访?”

这位书生道:

“在友人处见到先生的几幅画作,甚感佩服,问明先生之寓,专程来访。”

郑燮连连摆手,

阅读七十二沽风情录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