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沽风情录

〖七十二沽风情录〗

第四十四章 查家与曹家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朱岷将自家的事简单的说了说,让为礼也深表同情。看气氛一时显得沉闷,朱岷赶忙转换话题,

“好了,不再提那些过去的事了,还是恂叔兄接着介绍这园林吧。”

“对,”

查为礼也精神一震,

“咱们还是接着欣赏这园中美景吧。”

转过书屋,穿过竹林,小径步步升高,逐步走上一座土山,约有三丈高下,这是挖池之泥土堆垒而成。土山上林木郁郁葱葱,种着梧桐、白杨、洋槐、合欢、海棠、腊梅、香椿,一面又遍植碧桃、杏树、枣树、梨树、石榴等诸般果木。山顶最高处建一小亭,四柱四角,石基瓦顶,名为“赏月亭”,取月圆之时登高赏月之意,亭内有石桌石凳,以备置酒赏月用。顺小径下山,现一座坐北朝南的草屋,被四五棵高四五丈的参天大树所围,树荫下草屋三间,一明两暗,周围编笆为篱,以夯土为墙,取稻草苫顶,用黄土垫地,立白木为柱,两扇门尽显木质本色,门两边有两架藤萝,已经爬满墙,又覆盖了屋顶。院子虽小却种满了玫瑰、月季、芍药等花卉,两株腊梅虽不在开花之际,其苍龙般的枝条伸张开来,更让这园子显示出古朴盎然,别有一番情趣。只有一条小径直达门前,一块小小匾额悬在门上曰:“花影庵”。为礼说:

“这里也是一处书房,暑天酷热之时,家父常来此读书,取其树荫之下,凉风习习可避暑气之意。”

几人进来,果然顿显清凉,细看这书房坐北朝南,墙壁夯土足有一尺半厚,屋顶由一层苇把两层稻草笆苫盖,厚近两尺,一改北方房屋不开冲北的后窗的习俗,在堂屋后墙开了一个大大的后窗,后窗打开,过堂风徐徐而来,实在是凉快。朱岷也是不住口的称赞,

“果然名不虚传。”

只见屋内布置简单,堂屋正中摆着一架条案,下面八仙桌子两侧有两把太师椅,一侧的博古架上,摆着古瓷器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是伯牙抚琴图,不知是谁的大作。东屋里摆着一张画案,西屋是一张书案,靠西墙的书架上摆满了经史子集。朱岷看了十分的感慨,想起自己这十年来,不曾有一个安宁的家,就是武进家中现在也是在被烧后只是凑合着搭建了两间小屋勉强能住下。不由心中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家。想到‘家’,眼前立时就出现芳儿的影子,芳儿的家是自己的家吗?是?不是?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心里已经隐隐感到,会和芳儿成亲的,一定会有属于自己,不!还有芳儿,我们两个人的家。我要创造机会,将来能有这样的书房可以安安静静的读书、绘画。

一路走着,为礼介绍着园中景色,二人边走边聊,欣赏着园内美景。但见一座板桥横在面前,因在池塘出口处,水面宽阔,板桥木柱,雕花栏杆,转折九曲才达对面,名曰九曲桥。过了桥,小径旁现一座假山,查善长站在假山前向二人招手,

“三叔、朱先生快到这里面来凉快凉快吧。”

二人走近假山,两个孩子早已不见踪影,近前一看,这座假山以泰山奇石堆叠垒砌而成,高约三丈余,端的是峰峦叠翠,下部辟有山洞,约有一丈方圆,内有石桌石凳。查为礼说:

“盛夏之时在这里避暑最佳,洞内清凉宜人,旁边还有大树遮阴,这里能容五六人在此避暑,或手谈,或品茗,也可在此小酌。”

朱岷置身其中觉得果然清凉,不由点头称是,

“我小时候家遇不幸,也是在几年后才想开些。就是现在,还不时想起当年的情景,也常想起我那失散多年的弟弟。”

“怎么?导江兄家中也遭遇不幸么?”

“唉!”

朱岷长叹了一声,

“我家在十年前曾遭遇劫难,父母双亡,只逃出我和弟弟二人,弟弟在逃亡中失散,至今不知下落。”

“果然是避暑的好地方。”

绕过假山,现一片竹林,隐约见林内一座小楼,两层三开间,楼前置石桌、石凳,四周遍植花草,楼上匾额曰“竹间楼”为礼说道:

“这里是我哥哥读书之处。”

与竹间楼相对有三间平房,上书“澹宜书屋”为礼又介绍说:

“这是藏书之处,有十余柜,大约有五六千卷。只是我家收藏的古籍善本不在这里存放,都在家父的书房中。”

第四十四章 查家与曹家 (第3/3页)

他在哪里?更不知死活,心中更生出对弟弟的思念和牵挂,暗道:今生我一定要找到弟弟,以告慰长眠于地下的父母。回过神来,听查为礼继续说道:

“曹霑刚到这里的时候,心情还是很抑郁的,也亏了有善长和他做伴,后来才逐渐开朗起来。”

“是啊!”

朱岷更是感慨万千,

阅读七十二沽风情录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