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军国天下

〖明末之军国天下〗

第六十二章平等的地位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怎样以三万多人的大明,融合、吸纳今后几年间即将到来的数十万、数百万移民?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今天是旬日,朱云扬也想上街转转,每天晚上到学校培训教师,白天处理政务,忙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可否认,特定的古代社会,儒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并且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统治者的大力推广,深入了每个读书人的骨髓,成为了华夏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儒家讲礼教,礼,就是宗法制等级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封建统治的同时,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但这就和大明新政权社会格格不入了,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平等,至少是法律上的平等。没有平等的地位,就不可能有公平合理的社会,像卖炭翁中“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式的事情,会严重伤害了社会的积极性,破坏了市场规律。

很难想像一个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社会能够诞生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南宋、明末“士富民穷”的历史充分说明,等级制度下,最多只能诞生投靠权贵的西门庆和卖国求财的晋商,对整个社会有害无益。

朱云扬决定坚持大明模式,而不能以倒退来适应当今社会现实,他一再对自己说:我是一个穿越者,上天让我回到四百多年前,就是要改变这段屈辱的历史,我生来就是要扭转乾坤,而不是在历史长河中随波逐流!

第六十二章平等的地位 (第2/3页)

扩大的农业人口规模,不仅能解决粮食问题,还能为工业生产和军事扩张提供人力资源,政府各科也从移民中招收了不少文化人,张复国终于不整天抱怨累死了。

后世的文化人多在城市里待着,明朝的读书人在农村的也不少,“耕读传家”嘛。国家沦亡、鞑虏肆虐,不少人也乘船逃到了东宁。

整村整族的迁移者,宗族势力十分强大,而新补充的读书人,都是儒家门徒,这两条就对大明的新政权和社会秩序构成了威胁。

朱云扬对儒家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因为他一个当兵的人,根本没读过儒家典籍,只记得中小学时候背的两句“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到大明之后才从张复国那儿一鳞半爪的涉猎些须。

阅读明末之军国天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