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军国天下

〖明末之军国天下〗

第一百二十八章东宁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我想说的是施琅本来就是个流氓,可是在共和国现在宣传之下已经快要变成民族英雄了,这样不算可怕,可怕的是连历史学家都没有良知,可怕的是如果大家都学施琅,那抗日战争还有什么意义,为国牺牲的英烈怎么可以瞑目。相对来说台湾和香港的宣传更靠谱没有政治色彩,更真实。

满清朝政府在统治之初,先是将十几万在荷郑时期就已居住在台湾的居民强制遣返大陆原籍,又厉行海禁,对大陆人民移民台湾严格限制,禁止携带家眷,故渡台者多半为单身男子,或是已有家眷,但受限制无法携带妻子来台的已婚男子。“饥来饱去”,“人众不下数十万,皆无妻孥”,“春季赴台耕种,秋收回籍”。并且清庭本身即有多次下令“汉番禁婚”,断绝自明郑以前即有之汉番结亲社会。并在澎湖屯驻重兵,而台湾也调驻内陆清军,以三年为一班,施行班兵轮调。如此作为,为的就是削弱岛内的反抗力量。

然而满清的这种政策效果并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一百二十八章东宁 (第2/3页)

也,悲夫!”

在大陆,官方以往仅正面宣传郑成功击退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事迹,对郑成功后人在台湾的统治及倾向偏安,作了忽略;对施琅也鲜有着墨,只在提及郑成功时才略带说明。共和国官方出于对宣传"统一中国"的考虑,才大规模正面评价施琅,称其为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并在其家乡福建晋江为其塑了一尊石像。而民间往往对施琅评价具有争议。

明朝代表中国政治兴替的"正统",而清朝则为外来的异族统治;于是,施琅作为背叛明朝、背叛郑氏的"投降派",成了现代以来中国人最不齿的人物。因此,尽管施琅代表清朝"解放台湾 统一中国",史学家却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历史叙事中的民族英雄,依然只能是保持政治气节的郑成功,而不是有违民族大义的施琅。直到八十年代,世易时移,对施琅的历史审判才开始出现翻案。

在台湾,因为国民党当局同情明郑之"正统"意识形态,所以施琅长期只能得到负面的历史。同时,民间和老百姓也同情郑家,汉奸是不会受到老百姓的认同,只会遗臭万年。台湾长期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一样的汉奸卖国贼。

阅读明末之军国天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