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第七百三十五章 得水稻者得天下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也正是因为文明的中心从北方的小麦产区向南方的水稻产区转移,位于关中平原的长安城从此失去了成为中国首都的机会。

即使是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定国,开创了一个王朝,也无法逆转这股经济文化中心转移的历史大势。

定都长安城,对于宋太祖赵匡胤注定只会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想。

其实,唐、宋二朝面临的西北游牧民族威胁日益增大的问题,也是与小麦文明的衰落密不可分。

在两汉时,从黄土高原到河西走廊,都是小麦种植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水稻的产量非常高,农民撒下去的种子通常可以收获二十倍左右的稻谷,这与小麦四倍于种子的产量相比显然是非常可观的。

再加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这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土地,可以种植的水稻要比小麦多出好几倍,产出的粮食更是多出十几倍。

更重要的是,种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适当补充养料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耕种。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几十厘米深的水中生长,避免了麦田反复灌溉使水分大量蒸发造成的盐碱化问题。

可以说,长江流域水稻的种植推广,有效地解决了小麦引发的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频繁的土地兼并、人地矛盾,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得以更好的延续。

此消彼长之下,从宋代开始,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重心便正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与小麦农业一同衰落的中华文明也在水稻农业中重获生机。

第七百三十五章 得水稻者得天下 (第2/3页)

明没有像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那样彻底衰亡,而是薪尽火传,一直延续至今。因为,中国还有另一条大河——长江。

在长江流域,有另一种粮食作物——水稻,给陷入危机的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另一条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正因为黄河流域小麦农业文明的衰落,当宋朝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后,水稻种植在中国南方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农业开始兴起。

宋朝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的占城稻之后,使得水稻真正担当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

阅读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