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匠心

〖百工匠心〗

第304章 天目变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那么,在所有的宋瓷中影青是最薄的,声音是最清悦的,就是你拿手敲的时候,声音非常好听。我觉得找几个碗都可以敲出音乐来,装点水,高低音,都可以找出来。

由于景德镇瓷土的特性,它可以仿制金属器,不太费力,所以它早期很多东西都是跟金属一样窝出来的。由于它的韧性非常好。

影青中有大量的粉盒。我们知道不是今天的人才化妆。我们中国历史上,从汉唐都很盛行化妆,宋代每个人都化妆。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由于这个钧窑的广泛生产,所以它质量得不到保证,从宋、金、元,它质量是在一路下降的。民窑的钧瓷呢,在北方的广泛地区都是烧造碗和盘,就是大量的民间用具。我们今天非常容易看到这些东西,很多,也不是很贵,非常漂亮,当时民间使用的器皿。那么,宫廷的东西大部分是陈设的,比如花盆啊、花觚啊,它是为了看的。

那么民国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钧窑的窑址的时候呢--我们刚才说了,钧窑的地位历史上并不高,但是到了民国的时候,就是清末到民初的时候--突然地位提高,所以全社会都在找这个。瓷器的窑址发现了以后,有大量的残片,残片有挂红的,有不挂红的。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话叫“钧窑挂红,价值连城““家有万贯,有值钧瓷一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那个窑址被哄抢,很多瓷片就被人拿来镶制腰带啊,挂在墙上镶制成钧瓷挂屏。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买的第一件瓷器兼木器就是钧瓷挂屏。每一片上都有红色。我记得我当时把它挂在床头,我天天站在床上在看,就趴在上面看,看那40片。40片,都镶在上头。你想想一片就价值连城了,是吧!40片呢!那么我当时买这个东西的时候,对钧瓷还没有什么很深刻的了解,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好看,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回去慢慢去研究,买回来了。

钧窑挂红,非常漂亮。钧瓷它整个发展的一个脉络大致是由红到蓝这么一个过程,由精致到粗糙这么一个过程。到最后,到元代以后,红就彻底地消失了。所以一个事物,它有它的高峰期,有它的低落期,它有一个规律。当我们知道这个规律的时候,对它很容易做出一个判断。为什么一看你知道什么时候的呢?就是规律找到了。

北方民窑中的定窑系。定窑是有官窑的,我们说了汝、官、哥、钧、定,它是官窑系统,但是民窑也大量使用。白瓷非常容易获得百姓的喜爱。我们今天白瓷你没有感受,你拿一个白瓷并没有感受。有时候你拿一黑碗,你倒有感受--这个碗挺黑的。白碗你没有感受。可是宋代的时候,一个白碗给人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始是贵族使用的。大明宫--唐代的时候--都是皇上使用白瓷,别人使不了。

定窑最著名的东西就是这个孩儿枕。对陶瓷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这个孩儿枕,这是故宫博物院的,台北故宫也有一件。

景德镇在北宋以后,开始走上创新之路。我们都知道,唐代中国陶瓷的格局是南青北白,要么是青瓷,要么是白瓷。景德镇创新的瓷器叫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颜色偏蓝。

由于景德镇的瓷土好,烧造出的瓷器质量堪称有史以来最好的。瓷器的洁白度非常高,釉色也配得非常好。元代蒋祈在《陶记》里说:“景德镇有窑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景德镇造的瓷器非常洁白,没有任何瑕疵,把它卖到任何地方,都有饶玉之称。“饶“是地名,饶州府。中国人对玉的感受非常强烈。在天然材料中,中国人对玉的崇敬心理超出其他材料,所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玉文化。蒋祈就赞美景德镇的瓷器,跟玉器一样。

因为中国人对玉的感受是跟对其它的东西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在天然材料中,中国人对玉的崇敬的心理超出了其它的天然材料。所以,我们有一种独特的玉文化。将来我们可能讲玉器的时候会讲到这些。比如我们说“玉成此事“啊,“亭亭玉立“啊,说的都是很美好的词。

我第一次看到影青釉的时候非常震惊,那时我才二十来岁。不像今天,很容易看到大量的艺术品、古董、文物,那时社会还不太提供这个。我第一次在人手里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非常惊讶。非常薄,颜色非常清亮,然后人家告诉我,这是宋朝的。一开始我都不相信,我说这么薄,怎么能保存到今天呢?后来我才知道,有大量的景德镇千年以来的瓷器--保存到今天。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它称影青是“素肌玉骨“。它的肌骨是素肌玉骨,他的评价非常高。真正我们在说这个柴窑的时候说过,柴窑有人说是不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实际上这四个比喻描绘影青是最为准确的。它就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非常地薄。“影青“的名词是我们俗称了,我们现在就这么叫了。在史籍上记载,最早的记载就叫“青白瓷“。那么它这个过程大概是从青白瓷到影青,还有人叫“映青“,就是反映的“映“。显得非常亮--“映青“。包括“隐青“,“隐“就是隐藏的隐--“隐青“,都是跟这个有关,都是一个东西。

定窑的白瓷,在北宋的初期已经烧造的技术非常好。有非常高的大瓶,有直径超过五十多公分、六十公分的大碗,尺寸非常大。河北定州塔基出土的,这是北宋早期的。那么我们看它的雕花都是凸雕,把花凸出来。到了北宋中期呢,它就变成阴刻了。我刚才说了,工艺的程度就开始简化。但是你作为外行,有时候你没有分辨出它这个简化的过程,就是它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的这个过程是藏起来的,并不想让你知道,知道了你就不给钱了,对不对?我这是一个凸花的也卖一百块,我是一个暗刻的也卖一百块。那我暗刻了以后,你根本没发现。我偷了多少工你不知道,对不对?你还是买。所以他是不能让你知道的。它这个过程是慢慢地演化的。

然后,定窑到了金代以后就是印花了。印花的效率就更高,再往后干脆就是白的,啥也没有,你就愿意使就完了,对吧。那么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当收藏热兴起的时候,定窑大量开始仿制,而且仿制得越来越逼真,导致很多人看到定窑不敢买。看不出来。我就碰见过一块盘子,那个人拿来着那个盘子找了很多人都不要,人家说你这是仿的,太漂亮了,画两个鹅、鸭子非常生动。然后他拿给我看,我一看我就知道这是个真的。但是他已经转了很大的一个圈子,有很多人看了不认。为什么不认呢?就觉得这个品相太好了。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真赛假“,对不对?真的跟假的似的,太新了。但是他没有注意到,中间的整个的画面的布局,我们今天的人再仿,他一定是仿制的过程,他一定要模仿那个时候的韵味。可当时的人没有模仿,当时的人们君子坦荡荡,我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他那个随意的感觉,你应该能找到。

一个人简单地说吧,一个人平时的唱歌跟考试的唱歌都是不一样的。就是你能不能听出来那微小的变化。那么简单地说,你能不能看出来这个微小的变化。我看出来了,我就把它买了,很便宜。那人关键是他已经卖了一圈,谁也卖不掉。人家都说他是假的,他也没了信心,很便宜卖给我了。

所以我想就是你要看古代的这些真的东西,你尽量要去博物馆。要看一些真正的东西,要慢慢地体会它的那个自然的状态。一旦你把握住它那个自然的状态的时候,你就可以分辨出有些不自然的状态。这个说起来好像很玄,但是你慢慢感受,慢慢体会,是能够体会出来的。

宋代南方民窑有四大体系,第一是饶州窑,世称景德镇窑;第二是龙泉窑,青瓷;第三是建阳窑,就是建窑,以黑盏著称;第四是吉州窑,跟北方磁州窑有点儿相似。

那么,耀州窑整个工艺过程,由五代、北宋、金一直到元,它是走一个衰落的趋势。五代的它是凸雕,它整个的花都是凸起来。到了北宋时期的时候,它就开始是阴刻。然后,到了金代以后就是线刻甚至是素器,就是工艺开始简化。

我们注意到,所有的陶瓷都是这么一条路,它要简化工艺,提高产量。除非是宫廷单用,我考虑成本。只要走入市场,它一定要考虑这个途径。工艺要简化,要提高它的生产力。我们从这个思路上看,所有的瓷器,都走过这么样一条道路。

耀州窑有一件国宝,去陕西旅游的人,可以看见。倒流壶,水是从这个底下灌进去的。把壶倒过来,把水灌满。灌满以后呢,把壶正过来,中间有个芯,然后把水倒出来,很有意思。肯定不是沏茶的,沏茶里面堵死了。这种壶当时是一种带有玩具性质的壶。这件东西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陕西发现的,作为国宝现在在陕西省博物馆展出。2007年,苏富比拍卖了一只耀州窑的倒流壶,拍了66万多美金,非常粗糙,比这个壶差远了。一个壶卖了60多万美金,非常贵。

我们在官窑系统中,讲了“钧窑“和“定窑“。那么北方的四大窑系中,钧窑也是民窑窑系,那么钧窑的特性,它跟其它窑口有一个不一样,它比较简单,烧造比较简单。它跟耀州窑比起来,它不拿刀刻它去。刻需要技术,不是谁都能刻的。不信你们自己,拿一个刻好的瓶子,一刻就穿了,刻不了。它的技术相对要求低,那么它的烧造得就非常广泛。

我们现在能够发现的,以河南为中心,就是以河南禹县为中心,钧窑是向四周蔓延,南至浙江。浙江出土了有大量的窑址,专门烧钧窑。那个钧窑烧的,虽然质量不是很好,但是一看也是钧窑。那么北边我们的山东、山西、内蒙、东北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钧窑。胎质完全不一样,胎质有铁黑、深灰、褐黄、咖啡乃至白色都有,什么样的胎都有。

宋代的政治分布非常清晰地分出北宋和南宋,临界点在1127年。这一年发生了靖康之难,是宋人的国耻。北宋大小两个皇帝,太上皇和皇上,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掳掠到五国城,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依兰。当时宋徽宗父子被囚禁五国城,受尽人间的屈辱。他们是天子啊!宋朝人对这段历史的心理感受都非常强烈,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但是没有办法,以当时宋朝的武力,不可能从金国手里把两个皇上抢回来。当时金人把皇上、皇室成员、文武百官、艺伎、工匠等等,将近10万人都劫掳到黑龙江,除了不放心以外,同时是需要一些服侍人员。由于金人在科学技术上处于弱势,所以相对来说也比较重视技术人才,把工匠也都一块儿抓走了。

岳飞的《满江红》里有非常沉痛的词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感情沉重。很多年以后,人们在朗诵他这首词的时候,还觉得心情沉重。

宋室南渡以后,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决定定都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开始重新发展。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当时21岁,正值青年。从宋室南迁以后,南方的民窑瓷器得以迅速发展,这与政治上的迁徙有很大关系。

饶州窑,现在称景德镇窑。景德镇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瓷器,但很粗糙。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在景德镇建镇,史书上有记载。景德年间是从1004年到1007年,一共是四年。从2007年往前推整整一千年,正是在景德年间。

景德镇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拥有高岭土。所谓高岭土,指高岭那个地方发现的瓷土。我去那里看过,挖出来的土都是雪白的,非常漂亮。高岭土后来被世界公认为是烧瓷器最好的原材料。18世纪以前,欧洲人不知道我们用什么来烧瓷器,所以对中国制造的非常洁白,而且强度非常高的瓷器感到很困惑。

第304章 天目变 (第2/3页)

“陆游就说,耀州窑出这个青瓷跟那个南方的秘色非常接近。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因为秘色瓷也有点接近橄榄绿。

耀州窑是做过贡瓷的。只见记载不见实物,在宫廷里没有发现耀州窑的贡瓷,但是记载上是有的。通过我们观察耀州窑的质量来看,它作为贡瓷是够标准的。耀州窑因为发现得较晚,过去人不太重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窑址发现在陕西省铜川。我八十年代路过过那儿,我去过,那进修我还是做记者。我在一个过年的前一天,大概是大年二十九,我到达的那个地方,人家全关门了,没有人了,大门锁着。然后我就敲门,有一个看门的老头给我开门,他说人家都下班了,都回家准备过年了,这不让进。我那时候也年轻,好容易去一趟,所以就是跟人家哀求呗,就是一定要进去看看。后来老头看我也没什么歹意,而且那时候人对这个不是很关心。你有人关心他就很高兴,就撒我进去了。他打开门,我一进去,里面有五个狗,那狗都见我狂吠。我为了看那瓷器,我也就壮着胆子,那狗看那个样子是要咬人的。我就让老头把狗锁起来。然后我就去看几百筐瓷片,全部是出土的,非常地漂亮。而且有些东西,我隔着玻璃--屋里不能让我进--我隔着玻璃能看到粘接起来的恢复的样子,我觉得耀州瓷还有这么漂亮的,那是我对耀州瓷器最强烈的一次感受。后来在那儿待了很久,最后还拿了人家两片,就回家了。回去就对这两片如获至宝。

我看到那两片的时候,恍然大悟,耀州瓷为什么这样去装饰,它是动刀的。北宋鼎盛时期的耀州瓷是刀刀见泥,入刀角度是斜的,一片下来,刀上都见泥。它为什么那么片呢?我想了想,陕西人吃刀削面。它这技术从那儿学来的,一定是这样。它刀削面的角度跟片瓷器的角度是一样的。所以它史书上记载,它“刀刀见泥“。

阅读百工匠心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