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三十八章 抵达北平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朱棣把得罪人的事安排在自己的身,说是自己的意见,对朱瞻基的名誉不会有影响。

不管朱棣拥有再大的权力,不管朱瞻基拥有来自后世的丰富经验,史书总是控制在人的手里,而现在的人,可以说是儒家。

朱棣再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那岂不是国家大乱。

所以有些事情,哪怕是大权在握的皇帝,也力不能及。

朱棣现在对朱瞻基几乎是言听计从,但是朱瞻基更需要注意在权力面前的定位。

大军抵达济南府的时候,在济南府进行了休整。骑马和坐船的军士受得了,但是那些步行的军士连续行军了快半个月,早疲惫不堪了。

五天之后,大军才又重新出发。这一次一鼓作气,与二月十五抵达了北平城。

在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以后,元大都仅剩下了不到十万居民。

朱元璋当政时期,从山东,河北等地移富户填北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棣老当益壮,他对权力的重视跟朱元璋一样,即便是愿意对朱瞻基放权,也不会让朱瞻基动他的核心权力。

所谓的核心权力,是军队和朝政。

我给你的,你才能要,我不给你,你不能争。

权力之争也是古代皇权时代,太子大部分都不得善终的主要矛盾所在和原因。

所以他哪怕得到了朱棣的允许,可以参与一些国家大事发表意见,但是他也注意地不去抢权。

众大臣和各军将领开始还有些不以为然,只以为这是朱棣在有意培养太孙。

但是朱瞻基有意地在各种事务都开始逐渐表现自己,他也慢慢引起了众大臣和将领的关注。

不过,为了不让自己在现阶段成为所有人的靶子,他的表现只能说在及格线以。

如针对草原的民族政策,朱棣安在了自己的身,这不是抢朱瞻基的功劳,而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针对草原的盟旗制还好,但是减丁制度和儒家开化制度,那都是在历史要被归纳为暴政,并且要得罪一大批人的事情。

何况,他也看不现在这种受到重重制约的权力。

他更怕自己陷入到这种繁杂的关系纠纷之之后,不得不成为权力的奴隶。

加他已经决定了两年后开始发展对外征略,想要在如今的朝廷之外另起炉灶。所以他不仅没有急着加强自己在军队和朝廷的影响力,反而有些避嫌地不与任何官员建立私交。

这种行为也让朱棣对他更喜欢了,一个有能力,还不争权的孙子,才是好孙子。

要不然,会像太子一样,被他防备和忌讳,找到机会要敲打一番。

第三十八章 抵达北平 (第2/3页)

棣并没有撤销卫所之意,只是想用这些士兵来打仗,打完了之后再回去。

可是到最后,因为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卫所除了靠近北平的几座,在他死后,其余全部撤销。

现在有了朱瞻基的督促,他也答应了下来,不管这次战果如何,回军之时,是卫所复置之时。

越过了黄河,大军继续北行,朱瞻基在参加军务会议的同时,朱棣也经常会问他的意见了。

阅读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