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四十章 杀无赦(八千字大章)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任君民之寄者,当尽子民之道。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书》云“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

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恐后也。

抵达柯枝皇宫,这里的皇宫建设的倒也颇有规模,大理石的建筑城堡,还有几分气势,是稍微小了一点。

柯枝国主率领家人和武官员在城堡外迎接了朱瞻基一行,诸多女眷也直接被接进了后宫。

接下来的十天,朱瞻基一直在各种应酬度过,每天接见各国使节,安排各种琐事。

在这里最重要的事情,是委派了八十余个羽林卫学的士兵,与內监的人员一起,前往印度各国进行贸易摸底。

大明与各国的贸易,需要了解各国的情况,所以这件事是印度各国都认可的。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每个队伍之,都有几个羽林卫学里面孤儿出身的士兵,他们任务是绘制印度半岛的详细地图,还有道路。

在朱瞻基的计划里,不仅要开通大明到印度的海线路,还要勘测一条大明到印度的陆地线路。

几千年来,从印度前往大明,都是要先绕到阿富汗一带,然后从西域进入原,这条路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当然不合适。

最合适的道路应该是从云南到缅甸,经密支那抵达阿萨姆。

印度东部区域是除了国以外,最适合茶叶生长的地区,这个地区是一定要控制在大明手里的。

因为只要控制住了这里,全世界没有其他地区适合种茶叶了,而茶叶成为了大明的特产,完全垄断。

只有完全垄断的商品,才能暴利。

而密支那地区虽然偏僻,道路险阻,但是那里是世界唯一的翡翠产区。控制住了那里,以后也等于控制住了华人最喜欢的奢侈品之一。

最大的好处是,大明打通了这条通道,等于是有了一个印度洋的出海口,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事。

但是最少在朱棣征讨帖木儿国之前,朱瞻基不会暴露这个计划。真要修这条路,需要耗费的精力不会小,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现在的大明承受不起的。

三月,在朱瞻基准备出发的时候,两艘来自南洋的战舰追了过来。

他们不是来自大明的传令船,而是张辅派过来的人,船装满了两船草药,还有一个已经满七十四岁的老人和子。

得知和子前来,朱瞻基都吃了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如果是以贸易为借口,在这里设立一所汉语学校,这里的土王们恐怕都会派子弟来学习。

他点了点头说道:“那先办一个学塾,让这天竺一地各国,都以会说汉话为荣。解师可在人间联络众人,能有十几个人留在此地教授汉话,暂时够了。孤承诺,凡是愿意留在此地授课的秀才,举人,满三年后,回去大明可按同进士授官。”

解缙答应了下来,愿意帮助说服一些人留在此地授课。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对想要长期在印度实施影响力的大明来说,却非常重要。

不管大明如何强盛,印度各小国如何落后,如果相互之间民间的的沟通不够,一切控制都无从谈起。

如今已经是二月末,按照阳历,都四月份了,如今的印度已经非常炎热。

众人在山并没有耽搁太久,原途下山,前往柯枝王宫。

朱瞻基特意召了解缙随行马后,问他:“如果在这柯枝推行汉话,解师以为可行否?”

解缙虽然是士,但是骑马也不在话下,他沉吟了一番说道:“若只是以加大贸易份额为由,开设汉话学塾,当地土人怕不是要争先恐后。但是若想全面推行,恐困难重重。”

朱瞻基明白他的意思。如今大明境内的人数量不多,而此地地域辽阔,人口繁多,想全面推行汉话肯定不容易。

可惜的是,朱瞻基并不知道这硝石矿在什么地方,而当地人对硝石矿的认识更不多。

今日登神山祭拜,众人先是坐船,然后坐车,最后还要步行登山。

今日没有用龙辇,这个车跟个大房子大小,一般的道路都还没有这个车子宽。

朱瞻基今日骑马,一帮女眷坐车,祭拜神山之后,会直接到柯枝王宫做客。

沿途无数的印度百姓争相膜拜朱瞻基这天朝国的皇孙,看到大明皇室出行的仪仗,一个个都面露向往之色。

看到这碑的内容,朱瞻基的心里感慨万千。这碑充分显示了大明天朝国的气势,也表现了对印度各国的笼络之意。

如今的印度南部和沿海,都臣服于大明,可是在后世,这里根本没有任何人记得。

哪怕他见多识广,也没有听说过这座圣碑,恐怕是早被当地人摧毁了。

大明如果不放弃交趾,不退出南洋地区,一直对印度地区进行干预和控制,恐怕没有人敢这么做。

如今的大明已经在这里修建了行宫,今后准备加强对南洋的控制。朱瞻基相信,大明只要不重蹈覆辙,这座圣碑会一直流传下去,供后人瞻仰。

工匠耗费了数月时间,完成了这座足足二十米的石碑。这座石碑利用山石地雕刻,除了字,还雕刻了东方的龙,自刻成之日,成为当地的圣物。

登了三百多级的台阶,朱瞻基登了山腰。礼部官员摆下香火,武百官在朱瞻基带领下,共同敬奉香火。

然后,朱瞻基才仔细浏览了这座巨大石碑。

王化与天地流通,凡覆载之内、举纳于甄陶者,体造化之仁也。

盖天下无二理,生民无二心,忧戚喜乐之同情,安逸饱暖之同欲,奚有间于遐迩哉。

如今的印度各地咖喱还没有彻底流行,但是不讲卫生这一点,一直没变。

这里人们,不管大小便当街来,是有厕所,也只是划一块地方,根本没有遮挡。

以至于一进他们的城镇,是一股屎尿味,让人反胃。

许多人在电影面,看到印度女人的脸蛋轮廓漂亮,意味印度人很美,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印度的五大人种,除了雅利安人种与白人有些相像之外,几乎都是黑色人种。他们的肤色由深到浅,只有雅利安人种和东亚人种能够入朱瞻基的眼。

郑和他们忙碌了一夜,第二日一早把西亚各国的位置,简介,都抄录整齐,在地图也标注下了各国的位置。

虽然这个地图较粗略,但是最少朱瞻基一看,能知道每个国家大约在什么位置。

虽然知道国家的位置所在,但是对于当地的特产,大明掌握的并不多。

印度也盛产钢铁,煤炭,黄金,还有世界不多的天然硝石矿。

这里的硝石矿大明江油那里的储量要大的多,大航海时代一直到十九世纪期,欧洲侵略全世界,所生产的火药,绝大多数硝石都是来自印度。

其余的三个人种,要么是颧骨高的让人觉得五官变形,要么是黑的让人恐惧。

因为他们的黑不像是非洲黑人,是一种单纯的黑。他们皮肤的颜色,跟黄色人种死亡之后的肤色几乎一样,所以格外渗人。

即便是在后世,朱瞻基也欣赏不来南部印度人的美,柯枝位于印度南部,这里的人更入不了朱瞻基的眼。

绕过他们的国都埃尔纳古勒姆,来到了位于东南方的神山。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间,朱棣命工部吏员随行,在此刻下了一座巨大石碑,并刻下了碑,供当地土人膜拜。

第四十章 杀无赦(八千字大章) (第2/3页)

现过水土不服和火症状。

不过朱瞻基如今的体质不同,几乎没有出现过任何不适,这一点让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惊诧。

晚安顿下来,朱瞻基一晚都没有睡好,一直在想着如何应对印度这个地区。

以后加强对这里的控制是一定的,但是干预到什么样的程度,如何实施,都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事情。

阅读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