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

〖蓝白社〗

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五臧山经,一山连着一山,相隔多少里,出什么产物,有什么动物,动物吃起来怎么样,水从那里发,流往哪里去……都一一详实记录。

并且每一条山脉,最后都会写下对应的山神与祭祀的方法,该给什么贡品,该以什么规格祭祀,都有详细记录。

世人总说山海经是地理图志,其实说的是《山海经·五臧山经》是地理图志。

山经非常详细、严谨,完全就是地理数据记录,动物百科。海经则多历史事件,海内外邦国与奇人奇物。

山海经,就是《山经》《海经》合起来,意思便是:山珍海味经。

河伯不是别的地方的水伯,而是黄河水伯。

我们现在文化中写什么河、什么河,在古代写作什么水、什么水。黄河叫河水,长江叫江水。

山海经这里写的非常奇怪,它写黄河发源于昆仑东北,往北边流,接着又西南入渤海,然后又出海外,往西又往北,经过大禹疏通过的积石山。

积石山在哪?

山海经原文:“轩辕之丘……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具体考证要大段的推导,我估计你们对地理没兴趣,总之把西山经里提到的距离加起来一算,得知这座山,距离昆仑并不远,算上绕路也就一千九百里。

答案我直接告诉你们,因为积石山并没有改名,现在还叫积石山。

在甘·肃省,今祁连山脉延伸出去的一座山,那里确实积石遍布,大块大块的巨石堆了一地,有一条峡谷,有明显地开凿痕迹,并且有水蚀痕迹,那可能是曾经的黄河故道之一,国外学者也有考证,积石山发生过大洪水。

黄河多次改道,光是记载的就有二十六次。

所以上古时,黄河怎么走,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

这段文字,你们看来也许很诡异,黄河怎么往西往北?

其实往北没问题,黄河上游本来就是往北的,往西也没问题,黄河整体往东,但是部分河段会往西。

黄河九曲就这个意思,它并不是一条直道的往东,如果将其河段放大细分,会发现它是扭扭曲曲,上上下下,左右左右,最终流入大海。

山海经这里写了,最后入禹所导积石山。

而积石山在祁连山脉,也就是说,这段只是描述了,黄河从发源到流经祁连山脉,上游这么一小段的路程。

这么一小段路程,黄河往西往北都很正常。

其实现在的黄河,也是这样的,从巴颜喀拉山脉流出,往东北流一段距离,突然往西北折,一直流到祁连山脉南部,才继续往东。

另外山海经这里的渤海,不是我们认知中的渤海,在我看来是青海湖。

因为青海湖就在祁连山脉南段,积石山南部。

在上古,禹的时代,为了治水,与开凿了积石山,让黄河改道、泄洪。

这段山海经,记载的就是当时的河道。

昆仑之虚八方皆有高山,具体我不介绍了,以后专门讲昆仑时再说。

所以积石山这段的意思便是:【黄河从昆仑东北方向的那座山流出,一路往北奔流了一段路,一直流到祁连山脉被阻隔,接着又往西南折返,折返时,流入了青海湖。然后青海湖水势上涨,冲击出一条河,也就是黄河流入青海湖又流入,继续往西,往北,直到祁连山脉大禹凿开的积石山。】

过了积石山以后,往哪流,我就不知道了,这里没写,其实也不重要。

总之,这一段,就是介绍黄河上游的一小段走向,顺带介绍了大禹开凿山路,疏通水道,篡改黄河。

以上,就是山海经对于大禹治水的一个片面记载。

山海经另一段文字,也佐证了这一点:“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这段说积石山东边有个先槛大逢山。黄河、济水都流过它,海北浸润着它。这间接证明,那里的‘海’正是青岛湖。

关于大禹治水,山海经还有吗?有。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

意思很简单,有座朽涂山,青水流到它这就没了。还有云雨山,山上有栾木。大禹攻过云雨山。

这个攻很有意思。

类似的记载还有。

《山海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这段牵扯众多,既有不周山,又有共工国,我以后单独写一章来解释,这里我姑且直接翻译。

意思也很简单:西北海外,大荒中,有个破缺的山,叫不周负子。有两黄兽镇守。还有一条河叫寒暑水,这条河西边有座湿山,东边有幕山。大禹攻过这些共工国的山。

这里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不周山地区,都属于共工国。另一个就是禹攻过这里的山。

无论是‘禹攻云雨山’,还是‘禹攻共工国山’,其实跟之前的‘禹导积石山’是一个意思。

就是描述大禹开山凿路,疏通黄河。

山海经描述了鲧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而对于禹的描述,却是他‘攻’一座座山。

也就是说:“鲧不通水性,严加堵塞,想要阻挡洪水,可人力如何与大自然相抗?最终失败,而大禹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采用开山导流的方式,宣泄黄河,治理洪水,得以成功。”

以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然而事实真就这么简单吗?山海经里有更多的细节。

鲧并非不知道堵不如疏,《山海经·大荒北经》:“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

这里明确写了,鲧也‘攻’过一些山。

鲧也是懂得开山凿路,疏通洪水的。那为什么他失败了?而禹却成功了呢?

我给大家说三个原因。

第一,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鲧虽然也开山凿路,但是他是先驱者,在他之前可能没人这么做过,最难莫过于第一人。

就像是废除汉字,主张者无不是新文化先驱者。他们是为了给国家找出路,乃在茫然、混乱与外来冲击之下开辟破局之路。

错误多,失误多,是非常正常的。

山经里记载了那么多山脉水系,都是禹整理的吗?也不尽然,而是他的家族历代所积攒的经验。

秦始皇一统六国,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连出六代明君,最终天大的功劳,落到了嬴政头上。可这功劳百分之八十,得从秦孝公开始算起,代代叠加。

治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贡献,禹只是最后完成拼图的人。

这也是为何舜信任禹,还是把治水交给他们家族的原因,他们家世代治水,乃是治水名门。

纵然鲧开了个大失败,可其实舜可能也知道,鲧死的有点冤。

鲧治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治理好黄河,鲧自己是知道的,他心里是有数的,这才‘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这个窃字就很精髓,这是有预谋的,真等洪水已经到了,他根本来不及偷。

也就是说,鲧一通操作后,对于汛期暴雨下,黄河即将破堤,他是看得出来的。当然,也没有算太早,大约提前了一天到半天左右。

他知道自己的开山凿路泄洪的操作会失败,他知道一场大洪水马上淹过来,他没有办法,来不及了,只能偷了息壤去堵,做最后的挣扎。

《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那么息壤到底是什么呢?

传说息壤是自己会变多的土,东汉高诱注解说:“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

这个注解,误导了人们将近两千年,直接给鲧禹治水更添了神话色彩。也给现代洪荒流,增添了一大先天灵宝。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这个人,这个高诱,也是注解‘嫦娥,羿妻也’,给俩大上古人物发结婚证的家伙。

也就是说,他两个注解,一个设定了息壤这样的神话物品,一个开辟了嫦娥后羿的爱情故事。

牛逼!

于是乎,到了晋朝郭璞注,跟着写道:“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他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息壤吗?也许他们只是故意神异上古人物罢了。

《说文》:壤,柔土也。

《论衡·率性》:深耕细锄,厚加粪壤。

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地》说:壤,瀼也,肥濡意也。

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说:地之缓肥曰壤。

也就是说,肥沃缓和的土地就是叫‘壤’。

三国时期的郑玄你们应该听过,经学大家,他注解周礼写:“壤,亦土也,变言耳。以万物自生焉则言土。土,犹吐也。以人所耕稼树艺焉,则言壤。壤,和缓之貌。”

我就不翻译了,直接告诉你们,壤,是对一种特定土的名称。

野外自己长草生花的地,叫土。而能被人用来耕种庄稼的土,则叫壤。

可耕之地的意思而已。而壤上长着庄稼,划分成一块块的则叫田。

那什么叫息呢?

这个没啥好说的,息,出入气也。

于是息壤,鲧禹治水里的意思,就被人引申为了会呼吸的土,它是活的,可以生长,即所谓‘土自长息无限’。

那么,息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西汉《淮南子·地形训》记载:“土地各以其类生……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是故坚土人刚,弱土人脃。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

表面翻译一下,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轻土上的人敏捷,重土上的人迟钝,坚土上的人刚强,弱土上的人柔弱,垆土上的人高大,沙土上的人矮小,息土上的人漂亮,耗土上的人很丑。

我就不跟你们全部翻译了,因为两两对比,其实都是刚柔、坚弱的区别。

重土、坚土、垆土、耗土,分别指沉重、坚硬、乌黑、干裂的土。

而轻土、弱土、沙土、息土,分别指轻浮、松散、砂砾、肥沃的土。

息土,乃是极好的土。

东汉初期的《九章算术》,就写了一个问题:“今有穿地,积一万尺,其为坚壤各几何?”

一个很简单的应用题,“答曰:为坚七千五百尺,为壤一万二千五百尺。”

为什么呢?“术曰:穿地四,为壤五,为坚三,为墟四。”

因为普通地的体积是四,那么壤的体积就是五,夯实之土的体积就是三,丘墟之土的体积也是四。

穿地是普通的地,野外随便一块地基本就是穿地。墟土顾名思义,就是丘墟的土,其实也是普通土,因为没有被翻犁灌溉过。

《九章算术注》,“壤谓息土,坚谓筑土。”

筑土就是夯实的土,用来垒土建堤之类的。

这就是介绍个比例,同等质量下,夯实的土,体积是壤的五分之三,普通地的土和废墟的土,体积都是壤的五分之四。

壤是密度很低,非常松软的土,被人为翻耕灌溉出来的。

也就是说,壤是最松软肥沃柔蜜的土地。

‘壤谓息土’,息土已经是松软肥蜜到仿佛会呼吸的土了,古人赞颂,生活在息土的人会很漂亮。

那么‘息’‘壤’这两个词合并,又是何等肥沃?

土、息土、息壤,三大等级,其实就是下等土,上等土,和超级试验田之土。

可以想象,它被专门灌溉浇肥,反复翻犁,充斥氮磷钾,全是金坷垃,很可能是帝的花园土壤,皇庄之土。所以叫帝之息壤。

解读了这么多,你们可以直接认为,息壤乃是当时,最最最最珍贵,肥沃浇灌的最高级土壤。

一直以来,古人都知道息壤是什么,帝之花园土而已,全天下最肥沃的土。

咱们杂交水稻之父,袁教授的试验田里,用的就是‘息壤’。

只不过,息壤这个名字,从上古以后,不再用了,渐渐转变为特指当年鲧偷的土,后来的人,只把息土作为最高级,而没有了息壤这个等级划分。

所以才能给高诱这种人,发挥的空间,将息壤神化。

综上,再看《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我们便就知道,鲧是把帝之花园土,给偷了,拿去堵洪水……

这就相当于,93年我家这边发洪水时,跑去把袁教授的试验田之土偷来,麻袋打包,往洪水里扔一样。

息壤一定是在高处,是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不然在那个时代,早就被冲没了,洪水来了,也不会以此论罪。

先不谈对错,挖了息壤填洪水这个行为在上古,一定是作死的。

事实的确如此,鲧被羁押到羽山之郊,然后被帝派祝融明正典刑了。

那么这个帝,到底是谁呢?鲧又为何如此作死,跑去拿息壤填洪水了呢?不知道这么做会死吗?为何不待帝命?

除山海经外,最早记录鲧的是东周的《尚书》,整理者为孔子。

太占字数,非常晦涩,我就不贴原文了,《史记》也记载了这段内容,完全继承尧典,并添了一些,整理者为司马迁。

我将尚书和史记统合,直接大概翻译一下儒家的说法。

大意为:洪水滔天,下民都在呼唤着如何解决,帝尧向大家征询派谁去治水,担任‘工师’之职位。

工师即百工之长,你们可以理解为工匠的最高长官。治水这事,肯定是工匠们的任务,所以当时任命工师,就是治水总督。

讙兜氏推荐共工氏担任,这时候讙兜氏族还不是四罪。但到底是不是尧的儿子丹朱一系,我不确定,姑且只当做是尧的心腹一族。

对于举荐共工氏,尧直接说不行。

帝尧评价共工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原文(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但是讙兜说试一下吧,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段前后,还分别介绍了赤水、黑水、若水、洋水等水系。

那么‘河水’是什么水?我想懂历史的都知道,在先秦时期,我国只有一条水系配称为‘河’,那就是黄河。

没错,‘河’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意思,在上古它是个特指性的名词,是黄河独有的名字。

以前我解读夸父的时候也提过,我在翻译‘河、渭’不足时,说的就是黄河与渭水不够喝。

同样,‘江’也不是指别的,专门特指‘长江’。

唯独《连山》始终不知所踪,也许,它并没有失传,《山海经》的‘山经’就是连山经。

当然,没有证据,听个乐就行了。

说了这么多,再结合【上古帝王的套路】、【灵照百里的智慧之光】解读的一些人设,我们现在可以来看山海经了。

《山海经》:“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这是海内西经描述昆仑之虚的一段,介绍了‘河水’从昆仑虚,东北方向的冈之岩发源。

但是很遗憾,距离禹还有一千年。

值得一提的是,遂国,是个古国。历代遂公都说自己是虞舜后裔,他们祭祖祭得就是舜。

夏朝封虞舜的后裔于遂,公爵,历夏、商、西周三代。春秋时,齐桓公第一次九合诸侯,叫大家来会盟,当时的遂公不去,于是齐桓公灭了遂国。之后遂国人想复辟,假装犒劳齐军,用酒灌醉了士兵,然后趁机杀死了所有齐军。

齐桓公得知后大怒,下令屠城,遂国公族全死。

作为舜的后裔,他们无比的推崇大禹的功业,可见禹没有逼过舜,更没有流放舜的儿子。

不对,是山包海汇经,也就是包罗万象的意思。

《山经》内的记载,如此一山连着一山,我怀疑就是传说中夏朝的《连山经》。

还记得我说过的,三大易经吗?

夏朝有‘连山易’,商朝有‘归藏易’,周朝有‘周易’。

周易被儒家保管的很好,始终流传,归藏失传但也给我们现代考古挖掘出来了。

这也是我很少解读《山经》内容的缘故。因为山经,是夏朝人写的。

其中山经的内容,是由大禹、伯益总结的。

而我跟你们解读的,其实大多数都是海内外经,与大荒经的内容。

至于山经,我很少提,因为太严谨,严谨到就是数据报告,根本没什么好解读的。

山海经,分为五臧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

到此为止,没有更多的证据了。

最后的,便是山海经。

山海经最早是一套套图,图上有文字,所以我说夏朝人用的是不利于保管的文字载体,图这种载体,几百年就没了。

总之根据后来所有对山海经的传言,都是说山海经乃是‘禹书’。

确实,大禹肯定是山海经的作者之一,而且禹贡献了其中大部分内容。

首先就有春秋时期的叔夷钟,钟上有铭文,因为是宋朝人挖出来的,保管不善,只能依稀辨认:剪伐夏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

那么现代出土的文物,有没有呢?

2002年,从国外买回来的遂公盨,西周青铜器,铭文写: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

没什么好翻译的,这中间有很多字已经无法辨认,我发上来的其实少了很多字,所以你们看个乐就行了。

总之,它的历史距今两千九百年。

晋朝人看到的版本,就跟我们不一样。

晋人提到了一段我们看的山海经,所没有的一段文字。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穀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这段文字,据说是在《山海经·五臧山经》晋朝版本的末尾。

从口吻来看,这明显是禹死了以后,有人写的。但至于禹死了多久,那就不知道了。

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 (第2/3页)

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这么说吧,诗经对于周朝而言,就相当于占卜的甲骨上所书写的文字,对于殷商的意义。

不过,这些终究是文献,而不是文物。

那么记载大禹治水的,有文字的文物,有没有呢?

阅读蓝白社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