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武圣

〖汉末武圣〗

第237章 位极人臣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事实上。

历史上的王允并非演义中描述的忠臣形象,若非迅速败亡,未尝不会成为第二个董卓。

演义中许多描述的忠臣形象,说到底大多也是给失败者的赞誉罢了。

如果说王允对董卓两面三刀,还算得上是忍辱负重,为国除贼。

那么执掌朝纲以后,迅速变得居功自傲,就连蔡邕这等大贤,亦是毫不留情的诛杀,由此可见其心性。

董卓死后,王允当即录尚书事,总领朝政,权势不下往日之董卓。

根据《后汉书》记载: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也就是说,王允用计杀掉董卓以后,就觉得连董卓都能弄死,再也没有什么能难住自己,就不像以前那样小心谨慎,与众人和颜悦色商议,反而觉得自己高高在上。

时间长了,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得志便猖狂,王允就是其中翘楚。

可惜的是,满朝公卿所作所为,让刘协失望了。

关羽看着倒地不起的王允,脸上没有任何波动。

之所以毫不犹豫杀掉王允,乃是因为关羽知道,王允乃两面三刀之人,不得不防。

历史上董卓的下场,关羽历历在目,他不愿意成为第二个董卓,那么就必须剪除后患。

当然,假如王允真的忠君为国,关羽可能也不会如此冷酷。

由此也可以看出,哪怕李傕、郭汜后来没有攻破长安,王允也已经失去了人心。

再看看王允得势以后,如何对待功臣吕布吧。

根据《后汉书》记载: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37章 位极人臣 (第2/3页)

公卿,因为王允之死就战战兢兢,不敢继续出言反对,眼中不由露出鄙夷之色。

“这些,难道就是大汉所谓的栋梁之才吗?”

怀疑的种子,在刘协幼小的心中种下。

假如这些人真的不惧生死,仗义死节,纵然仍旧反对刘协登基,刘协也会从心底敬佩他们。

阅读汉末武圣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