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夫子王昌龄

〖诗家夫子王昌龄〗

第27章 少伯口占悲哉行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汤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经典《周易》的发祥地,据说当年周文王就是在这里写成周易八卦,现在在这里还有文王易碑。此外还有扁鹊庙、禹碑、东汉四神神画像石、刘树枝造像碑、双石桥、古贤桥、奎光阁、文笔塔、故城禅教寺等名胜石古迹和旅游景点。

这天,五师生去离汤阴县城北部八里的羑里城看文王易碑。当王昌龄五师生来到羑里城,只见一座古老城池出现在眼前,城门上方用甲骨文字阳雕“周文王羑里城”六个大字。五人从城门走进去,前面是一座殿堂,大殿正中,一座一丈多高的文王锻铜塑像立在眼前。塑像基部是两三尺高的汉白玉墩,文王锻铜塑像像貌魁奇,神态肃穆,圣哲的内心世界溢于形表。瞻仰之际,令人肃然起敬。

在文王殿的后面有一座坟墓,题字“吐儿冢”。相传周文王在羑里演易时,被殷纣王得知,为试其真伪,竟残忍地将其长子伯邑考杀害做成肉汤逼其吞食。周文王明知是亲生骨肉,却强忍悲痛将其咽下,尔后再到演易台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7章 少伯口占悲哉行 (第2/3页)

人的思维是极其奇妙的东西。“脑海”这个词贴切,人的脑子就是一个海洋,思维的海洋,记忆的海洋。善于学习、积累的人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脑海里增加记忆的财富。王大哥之所以知道那么多,就是靠从小的学习和积累。当然,要王昌龄随时说清一个东西,比如某个词语的典故,或者某处风景名胜的历史,有时候也会感到为难。但是现在在这游历之中,每当到一个有历史古迹的地方,王昌龄都能够说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这是为什么呢?说起来,这就是一种记忆的再现。因为这些东西原来曾经学习过,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现在亲临其境,那些在脑海里有过印象的东西就会一幕幕重现。所以,此番游历对于王昌龄来说,是一次对许许多多历史知识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复习,而对于薛家四兄弟来说,则是给他们的脑海里增加各方面知识的好机会。在将近一年的游历中,王昌龄无处不在履行他作为薛家兄弟老师的职责。因为只有跟王大哥在一起,他们才能够把看到的东西跟历史知识融为一体。

一天,五师生来到一个地方,这地方处在一个山垭口,五匹马并排站立在垭口上向远处眺望,只见山峦层层叠叠,远处一条河流蜿蜒,仿佛一根玉带飘落于山峦之间。天空中几朵白云悠哉游哉地缓缓游走。面对此情此景,王昌龄的诗意又来了,一首《悲哉行》脱口而出:

“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若非沧浪子,安得从所愿。北上太行山,临风阅吹万。长云数千里,倏忽还肤寸。观其微灭时,精意莫能论。百年不容息,是处生意蔓。始悟海上人,辞君永飞遁。”

五师生继续沿着太行山东麓北上,经沁阳、新乡到达汤阴。这汤阴县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荡原为古国名,因荡水流经古荡国得名。汉高祖二年置荡阴县,东魏天平二年称魏德县。唐贞观元年以水微温,改荡水为汤水,并荡原为汤阴县。战国时的汤阴先属赵,后属魏,最后成为秦国的邯郸郡。

阅读诗家夫子王昌龄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