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夫子王昌龄

〖诗家夫子王昌龄〗

第37章 王昌龄在晋祠品读碑刻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晋祠之铭并序》李世民

夫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畏;分圭锡社,实茂德之攸居。非亲元以隆基,非德元以启化。是知功侔分陕,奕叶之庆弥彰;道洽留棠,传芳之迹斯在。惟神诞灵周室,降德酆都;疏派天潢,分枝璇极。经仁纬义,履顺居贞。揭日月以为躬丽高明之质;括沧溟而为量体宏润之资。德乃民宗,望惟国范。故能协隆鼎祚,赞七百之洪基;光启维城,开一匡之霸业。既而今古革运,舟壑潜迁。虽地尽三分,而馀风未泯;世移千祀,而遗烈犹存。玄化旷而无名,神理幽而靡究。故歆祠利祷,若存若亡;汾世匡民,如显如晦。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到了晋阳,晋祠是必须要去看的。当年高祖起兵太原,力克群雄,荡平四海,创下大唐万世基业。后太宗先皇继承大业,开创贞观之治。太宗先皇一篇《晋祠之铭并序》,碑刻于祠内的贞观宝翰亭中,为晋祠又添浓重一笔。

这一天,王昌龄师生来到晋阳西南五十里的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晋祠就建在这里。晋祠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南北朝大诗人庾信有一首《成王刻桐叶赞》,诗中描述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诗曰:

“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叶,天书掌文。礼以成德,乐以歌薰。天子无戏,唐有其君。”

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叔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叔虞传位于其子燮父,燮夫见晋水之源奔流不息,哺育人民,遂改国号为“晋”,这便是晋国的由来。北魏时候修建了一座雄伟的祠堂,就用“晋”字命名,它就是晋祠。晋水主要源头从这里流出,流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息,水温稳定,不论春夏秋冬都适合沐浴。

王昌龄最关心的是太宗皇帝亲笔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径直来到祠内的贞观宝翰亭中,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赫然立在眼前,五师生近前细看,其文曰:

第37章 王昌龄在晋祠品读碑刻 (第2/3页)

朝天门”三字呈拱形分布,用的字体是先秦石鼓文,由于采用阳雕,又由于年代久远,字体剥蚀严重,显得有些斑驳陆离,但是字体轮廓还相当清晰。

五师生注意到城门上方的城楼,城楼为砖木结构,三层四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城楼底层有金柱四根,檐柱十六根,廊柱二十四根,上下各层以木梯相通。

五师生进了城,一条大街出现在面前,王昌龄立刻发现街道旁边的路牌:“朝天门街”。五师生在朝天门街走走停停了半个时辰,来到一座叫做“弥陀寺”的寺院附近,前面是一条横街,路牌上标着“上党大道”,五师生进入上党大道,经过东官道、秀容路、蒲坂街,最后在狄村附近的“狄公客栈”住了下来。

王昌龄想起自己的祖上也在这里生息繁衍,爷爷小时候曾经在这里住过,但是自己从小没到过这里,喏大一个古城,要找寻自己的王家宗亲谈何容易,简直根本不可能,就连小时候爷爷常说的王家胡同和王家大院也几乎无法找到,因为在喏大一个古城,姓王的人何止成千上万!据有关家谱史迹记载,天下王姓望族有太原、琅邪、陈留、东海、高平、京兆等等二十一处,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这说明太原王姓人相当多。但是王昌龄还是留意这方面的情况。

阅读诗家夫子王昌龄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