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夫子王昌龄

〖诗家夫子王昌龄〗

第43章 王昌龄西游启程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从这些史料说明,这里原来是西周姬姓王朝的发祥之地。”

说话间,师生五人进了城,在“古公客栈”住了下来。五师生在盩庢县停留了两天,浏览了汉家离宫,唐家园林,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老子讲授《道德经》的楼观台,黑水河畔的仙游寺,珍藏着隋代佛舍利的法王塔,屹立于县城西边的“八云塔”等等文物古迹。

离开盩庢县,五师生沿着古丝绸之路向西北方向进发。这一天到了岐山县,王昌龄给薛家兄弟讲起岐山的历史。这里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

岐山地处丝绸之路的关中西部,交通发达,运输便利,生态良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所以岐山又称凤凰山。为什么有“凤鸣岐山”的说法呢?传说中有一只凤凰栖息于此地,起飞时鸣叫一声就形成这座凤凰山。

岐山文明源远流长,早在黄帝时代,岐伯就居住在岐山之下。夏禹治水,遍识山川,据传划全国为九州,岐山地区属雍州。

商朝末年,周部族由邠县、旬邑一带迁至岐山,岐地就成了周部族的属区。纣辛十九年,西伯姬昌迁都于长安,岐地东部为周公旦所辖,西部为召公奭所辖。到了西周,岐地属王畿的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知道了知道了,但是‘周至’二字为什么要写着‘盩庢’呢?”

“虽然它们同音,但是意思还是有些不同。‘盩庢’二字非常古老,古书上有‘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的说法,就是说这里的山水风光很好。但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的是在西周以前,周文王的爷爷周太王古公亶父为了摆脱北方戎狄的侵扰,在商王武乙元年率族人从邠州一带迁徙到这里,古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扩展疆域,发展农业,建立姬姓方国,准备将来凭着实力实施灭商大业。《诗经》中就有‘后稷之孙,实为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的记载。古公经营周原有五十年左右,在南原留下的足迹主要有这么几件:

一是建造祭祀父辈先王诸盩的宗庙。《诗经》中有“古公亶父,掏复掏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的记述。

二是开凿石门,打通南原进出南山的通道。“石门”,就是在石山上开凿了一个石洞。《盩庢县志》记载:盩庢很早就有“周亶王,入泥峪,凿石门”的传说。

三是文王姬昌在这里创业时,建有姬亶庙。姬亶庙就是古公亶父庙。古公亶父就是周文王的爷爷。

第43章 王昌龄西游启程 (第2/3页)

渭水,夏为有扈氏国,商为崇国,周为沣邑,汉初置县,曾是周、秦、汉、唐等十二朝皇家的上林苑。此时正在半日时分,五师生需要做短暂休息,于是五师生勒住马并排一字儿站着赏景。忽然薛家老四又提出要王大哥吟诗,王昌龄此时诗意正浓,一首《少年行》脱口而出: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唯愿燕山铭。”

傍晚时分,王昌龄师生来到一座县城的城门前面,只见城门上方阳雕着“盩庢县”三个上古甲骨文字。薛家兄弟只认得第三个“县”字,前面两个字都不认得,他们要王大哥解释解释,于是王昌龄说:

“前面两个字跟‘周至’二字同音,‘盩庢县’就是‘周至县’,听说过吗?”

阅读诗家夫子王昌龄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