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夫子王昌龄

〖诗家夫子王昌龄〗

第56章 群星璀璨聚蓝田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王昌龄说到这里,所有的人都大笑起来,纷纷说昌龄哥好幽默。忽然王昌龄又认真对李太白说:“不过,凭着你李太白的才华,入朝庭成为肱骨之臣只是早晚的事。”

“王叔叔明年也准备参加春试吧?”十八岁的常建正好准备参加明年的春试,于是问王昌龄。

“小常你说呢?皇帝爷都放出了金口玉言,我王昌龄还不争气,你说皇帝爷怎么看我王昌龄?那许许多多朝廷重臣怎样看我王昌龄?所以,明年的春试你王叔叔不但要参加,而且一定要上榜!”

“有气派!明年我常建就陪你王叔叔上考场!”

“哟,原来我们的小常跟我王昌龄成了同年,好呀,好!让我们叔侄俩一同把名字题上大雁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家又是一阵欢欣。忽然王摩诘说道:“这样好,今年春试老崔兄弟在雁塔上题了名,明年再加上昌龄哥跟小周两位兄弟,看来我们这一帮兄弟个个前程似锦呀。”

崔国辅马上接过话头说:“要说前程,还是你摩诘兄弟远大呀,年纪轻轻就出道为官,而且诗名也颇响,看来……”

“听说摩诘兄弟那首应试诗写出了名气?”

“说起来,可能我王摩诘的运气还算好,就我那首《赋得清如玉壶冰》,自以为也不怎么样,可是居然得到主考官大人的极力推崇,一时间还在京都闹了一个沸沸扬扬,你们说……”

“藏冰玉壶里,冰水类方诸。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抱明中不隐,含净外凝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李太白说到这里,王昌龄颇有同感,说道:“看来太白跟我王昌龄还颇为投缘。说句实在话,我王昌龄在三十三岁以前根本没想到去科场打拼,只是三年前在山西潞州游荡,刚好碰上玄宗皇帝东巡到了潞州,在德风亭举行盛典与潞州百姓同乐,潞州文化名流纷纷上台吟诗作赋,颂扬皇恩浩荡,当时那情景也着实让人激动。昌龄狂妄,居然自动上台赋诗一首,题目是《驾幸河东》,想不到这首诗居然得到玄宗皇帝的奖赏,并且当作许多朝廷重臣要求我王昌龄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为大唐效力,于是我就……”

“于是你就回来参加科举考试了?”

“箭在弦上,不发也不行呀。”

“看来昌龄哥是初战失利?”

“上榜名额三十名,我王昌龄名列三十一名,没上榜,名字留存在礼部名册里。”

“摩诘兄弟这首诗好就好在没有限用题目上的字韵,题目采用南朝宋鲍照《白头吟》的句子“清如玉壶冰”,所以名为‘赋得清如玉壶冰’。摩诘兄弟在这首诗里用的是‘鱼’韵。开篇第一句即点题,围绕题目来生发主题,用玉壶藏冰来代言女子内心冰清玉洁的情操。同时还暗示鲍照《代白头吟》的题旨,说明清如玉壶冰的出处。接着承上启下展开本诗的思路。中间四句借对藏冰玉壶物性的进一步描绘,寓示女子情之洁,操之高。最后,用‘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一转,导向结尾‘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这种写法,堪为后世试帖诗的一种范例。”

“哟,看来我们的小常对我王摩诘还进行了一番研究?”

“谈不上研究,只是小弟的一点体会。”

“听说过前年新科进士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么?”王摩诘又问。常建还没有开口,王昌龄接过话头说:

“说起祖咏,我王昌龄也有几分佩服。当时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刚刚写出‘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四句,祖咏即搁笔交卷。考官问他为什么不按要求写完六韵十二句,

第56章 群星璀璨聚蓝田 (第2/3页)

“难怪呀,你李家居然出了你李太白这样的诗仙,原来有根有底呀。”

“不瞒各位,我的诗歌都是我爷爷教的。在我五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写出可观的诗歌习作,绵州一带不少上流人物都夸我是神童,我家长辈都希望我能够通过科举一举成名,但是我就是不争气。”

“科举考试不但要知识渊博,还要讲个机缘……”

“不是我考得不好,而是我根本没参加过考试,说句实在话,我不喜欢走通过科场入士这条路。我李太白希望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社会名流的赏识,从而被举荐成为朝廷重臣,也许我李太白过于自信?”

阅读诗家夫子王昌龄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