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夫子王昌龄

〖诗家夫子王昌龄〗

第102章 王昌龄在龙标过年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这么定了,摆酒宴!”酉县令果断决定。

王昌龄正而八经地在西边龙标县当起了县尉。一连许多天,王县尉在县府召开会议,传达玄宗皇帝关于大办教育的指示和讲话,以及“办书院好“的题词,传达朝廷关于大办教育的有关文件。在官员们的陪同下到处走,搞调查研究,了解民风民情。晚上回到县衙参加官员们的宴会,有时候也在百姓家里吃冬鱼。

眼看快要过年了,王昌龄对明年的办学做了一些安排,争取在明年春季把西边龙标第一所官办学堂办起来。做好安排之后,王昌龄与周参军田师爷三人回到了东边龙标。

这时候准备过年的气氛已经很浓,家家户户都忙于准备年货,打年糍粑、做豆腐、发糖散(散饭)、打扫卫生、杀年猪、杀鸡鸭、买好烧香烧纸、买好鞭炮,给孩子们准备好新衣服,计划好给孩子们的压岁钱,能够自己酿酒的早已酿好一坛米酒或者糯米酒、苞谷酒之类,只等三十夜吃团圆饭开坛。自己不能酿酒的必须在三十夜之前把过年的酒买回家中。奥,差点忘了,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已结婚的和没结婚但是已经定亲的男女青年,都要为正月里拜年做好充分准备,以腊猪腿为主的拜年礼物必须准备周全,另一方则要为郎巴公的打发做好充分准备,一根挑花手巾、一双布鞋、一两身新衣服是最基本的打发礼物。不管是男青年去岳母家拜年或者是已婚少妇带着男人和小宝宝回娘家,到了初二,最迟初四,都必须出门。这等等等等的工作都必须在三十夜之前做完,所以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

王昌龄一家刚刚从江宁来到龙标不久,对龙标的风俗当然不是很了解。江宁属于大都市,跟这里过年的气氛又大不一样,但是这不是很重要的,以大唐天下之大,各地的风俗自然有很

第102章 王昌龄在龙标过年 (第2/3页)

经验在这里传播,我们龙标县缺的就是文化。‘五溪蛮地’,全是一群土蛮子,带着这顶帽子不光彩呀。”

王昌龄终于明白了龙标县官员们的希望,原来他们就希望我王昌龄来这里办教育,办学校,发展文化事业,这种愿望很好,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搞出一些成绩,也是我王昌龄的初衷。想到这里,王昌龄爽朗地说:“酉县令,如果你们想办学校,发展教育,我王昌龄虽然不是这里的官员,但是我愿意鼎力相助!”

“我酉育才要的就是王县尉这一句话!不过……”酉县令压低声音说;“王县尉,我酉育才跟你订个君子协定,你呢,虽然不是我们西边龙标县的官员,但是在名义上你还得承认你是我们西边龙标县的县尉,这样以来,王县尉也可以堂堂煌煌地开展工作,如果百姓知道你不是这里县府的官员,事情可能难办些,名不正言不顺么。王县尉你说怎么样?”

王昌龄心想,这酉县令赶鸭子上架还真的让他赶上了,“曲线救国”,他这不是曲线救国么?历史上哪位大智居然创造出这样的成语?不简单呀。让我王昌龄堂堂煌煌做一个冒牌的县尉,我王昌龄苦了,但是他们倒笑了。他们笑了也好,让我王昌龄吃些苦,换来他们龙标人的笑,也值。王昌龄这么想着,答应酉县令说:“好吧,反正我在东边龙标县也是县尉,用不着更换名目,只要这边县府没有我王昌龄任职的档案,也不会出政治问题。”

阅读诗家夫子王昌龄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