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科举

〖寒门科举〗

第 6 章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啧啧,到头来还不是要回来。”一名年轻人不屑道。

老汉啐了一口,不满意年轻人对老一辈人的态度,略气愤道:“樊世华他就是不中举,当个私塾先生,也比你一个泥腿子强,什么玩意。”

樊世华,樊凡默默记下了这个名字。

“世”字辈,跟家里的老爷子同辈,算下来,樊凡还得称呼樊秀才一声“叔公”。

小三元都未能中举,这也让樊凡把科举看得更明白,暗想,想要在科举这条路上走得顺,除了学问要扎实,运气要充沛,可能还要一些人脉关系。

一个小三元三十年没中举,恐怕其中有蹊跷。

<li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009900;"><hr size="1" />作者有话要说:1.关于红薯传入中国,这里确实是参考了正史的,但是仔细论证恐怕还是有不妥的地方。

跟带着种子穿越相比,我觉得这个设定应该还说得过去吧。

2.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知道文中写的就是江浙一带,之所以选这个地方,是因为明清时期,江浙一带是出进士最多的地方,说得上是人杰地灵吧。

存在的BUG就是,作者不是江浙人,口语、食物什么的肯定做不到十分贴切。

果不其然,就有人谈论起了今天返乡的那个秀才。

“你们知不知道,樊秀才回来了,今天他的马车路过茶摊,我认出他家使唤的粗婆子。”

“那岂不是说,去岁秋闱还是没中?”

“中举哪有那么容易,那得是文曲星下凡。”

“唉……当年三试连捷的小三元,多风光,多体面,多少人看好他,想不到这乡试一考就是三十年……”一名老汉抽口旱烟叹息道。

最后,总之,这就是一个架空的故事,我会尽量写得合理,不合理的就让“架空”背锅吧。

第 6 章 (第3/3页)

像是去往族长家那边的,所以樊凡猜想,车里的秀才十有八九也是姓樊的。

樊凡决定回去要好好打听一番,毕竟自己以后也是要走科举这条道的,同族的老秀才多少对自己是有所助益的。

傍晚时候,樊凡和二哥归家时路过村口的茶摊,干了一天农活的农户也不急着回家,不少人聚在茶摊里歇脚闲聊。

这本就是村里人开的,若只是讨口茶水喝,是不收钱的,点了点心或是汤面,才会收钱,所以自然而然成了闲聊地。

阅读寒门科举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