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盗之草亭画酒

〖皇盗之草亭画酒〗

第八十五章 兵戈相向(四)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第八十五章 兵戈相向(四) (第3/3页)

爆炸。

同类的实验在唐中期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中也出现。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讲“伏火矾法”时说道:“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人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面,烟渐起,以湿纸四五重盖,用方砖片捺以上冢之,候冷取出,其硫黄伏住。”在这个实验里,野生植物马兜铃和上面实验中的皂角子一样,都是代替炭起作用的。同样也注意防止混合物的激烈。这样的操作方法是经过反覆实践的经验总结。关于失败的教训也有记载。成书约在五代时期(公元十世纪)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就告诫说,拿硫黄、硝石、雄黄(As2S2)和蜜合起来一块烧,会发生焰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还能盲冲屋上,把房子也烧了。由此可见人们已经熟知这类混合物爆炸的性能,在炼丹中加以防止。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这类混合物的这一性能,火药就被掌握了。

火药到底有多大的用途?这一发明有什么价值?当时的人们不是立即就明白的。

在火药发明之前,古代军事家常采用火攻这一战术克敌制胜。在当时的火攻中,有一种武器叫火箭,它是在箭头上附着像油脂、松香,硫黄之类易燃物质,点燃后射出去,延烧敌方军械人员和营房。但是这种火箭慢,火力小,容易扑灭。如果用火药代替一般的易燃物,比较快,火力也大。所以在唐未来初人们已经采用火药箭了。这是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最初形式。随后又在石炮的基础上,创造了火炮。火炮就是把火药装成容易发射的形状,点燃引线后,由原来抛射石头的抛石机射出。火药运用在武器上,是武器史上一大进步。在战争中,火药武器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本领,这使它很快引起人们重视,许多种火药武器相继出现。朱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有个叫唐福的神卫水军队长,把他所制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献给宋朝廷。成平五年(公元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得火球、火筋,宋真宗把他召来,并且让他当众作了表演。

阅读皇盗之草亭画酒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