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

〖楚臣〗

第六百七十二章 新年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冯缭想着今年不分类别,再募用六百名结业生员将新增乡司的学堂开办起来,好些人恨不得将唾沫喷他脸上去,无奈之下,只能交给韩谦来载决。

州县乡司吏员也皆紧缺,各项任务皆重,韩谦拿过冯缭递过来今年历阳学堂能结业的生员名单,扫了一遍,说道:“韩家及陈乔等家的子弟,都先放下去填补乡学缺额……”

“这……”听韩谦如此决定,冯缭却是相当迟疑。

棠邑军先沿滁河、浮槎山一线建立防线,继而斩获乌金岭大捷,取得在淮西压制寿州军的优势之后,陈乔等宣池等州、与韩家有姻亲故旧的世家宗阀,就陡然加快融入棠邑的过程。

当时主要有两个标志性的主要举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韩谦与众人讨论片晌,便决定就在大尧山先试造试验高炉,等看试验高炉的运作状况,再决定永阳新城建造以及大尧山炼铁场最终建设规模。

还有一件需要立刻就做出决定的事情。

淮西这两年相继收复濠寿光霍等州,制置府所领的县,从最初的十四县(含叙州),增加到四十二个县,乡司从九十六个,增加到二百七十四个。

经过一年半多时间的梳理、消化,新收复及新置的县及乡司,各方面情况都大体稳定下来,后续则要作进一步的深度建设及经营。

年前就决定在这些新增设的乡司办初级学堂,而在县一级则要增办中级学堂。

一是这些姻亲之族除了率先在宣池等地主动中止奴婢买卖、进入东湖开办匠坊、种植药田外,更主要的还是大规模的将族产转入官钱局,以支持棠邑军的军资开销及淮西地方建设,这三年前官钱局从宣池两州、与韩家有姻亲故旧的地方势力手里,差不多接收逾一百八十万缗的资本金。

这也是官钱局总资本连续跨过四百万缗、五百万缗两道关槛的关键。

第二就是这些姻亲之族陆续将有一定家学底子的嫡系、旁系子弟五百人,送入历阳学堂,接受新学的培养。

第一批入学的韩氏姻亲宗族子弟最多,差不多有三百二十多人,毕竟宣池等地姻亲宗族,十二三岁少年子,到二十三四岁的青年一大批人苦无出路,都一起进入历阳学堂,正好赶着年后就将结业。

虽然乡司初级学堂的教员,在制置府也纳入吏员之列,俸薪也由州县统筹拨给,但乡司的条件

只是眼前一下子就要新增两百多间初中级学堂,还需要想办法从各个地方抽调四到六百名师资力量。

这些人手从哪里调?

不要看棠邑这些年培养的可用人手不少,但摊子铺得更大。

之前的叙州,仅有初级学堂与专业学堂两个层次,为保证工师、医师学徒的培养质量,韩谦后续将辰中、历阳学堂的学制都普遍延长到三到四年,其中医师院的学制最高更是延长到五年。

这使得三家学堂每年能稳定提供的合格生员,目前仅在一千人左右,但这一千人哪里都争抢着要。

初级学堂两年学制,对普通人来说,仅仅能满足基本的脱盲需求,学成结业的标淮也仅仅是要求识读一千个汉字、会通读简单的文章以及掌握基本的演算,也会传授一些基础的农耕技术。

中级学堂教授的内容要更深、更广泛一些,将包括律学、算学、地理、测量、格物、军事基础,同时也保障当地官吏工师队伍的继续教育;驻军武官的脱盲教育、培养,也将由各县的中级学堂承担起来。

与综合性学堂结合起来,才能初步叫制置府的官办教育体系完善起来。

问题在于一下子新增近两百所初级学堂、中级学堂,目前历阳学堂三年前才正式设立的学师院,今年仅能提供不到一百名师资力量,从其他地方的学堂抽调,总计也不到两百人。

总不可能只派遣一名教员,就将一间学堂支撑起来吧?

另外,工师院也早就确认采用优质块状闷烧煤填充炉膛,炉温高低与炉膛的延长度等结构数据,有着直接的关系。

要是能进一步建造稳定性足够可靠的大型高炉,很可能就能达到烧融河砂的炉温,这将是能否成功烧制玻璃的关键。

目前龙牙山的炼铁炉,炉渣之中发现夹有类似琉璃,但更洁净的结晶体。

可见龙牙山的炼铁炉能勉强达到熔化河砂、烧结玻璃的炉温,但想稳定的烧结玻璃,在燃烧炉的结构上还要作进一步的优化。

韩谦翻看通政司、工造司这段时间来的讨论结论,工师院对新型高炉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开始哪座炼铁场着手建造第一座试验炉验证。

目前诸县、乡司已办的学堂,依照就学人员的规模,配给两到五名教员。

即便如此,现有的学堂教员,依旧处于极紧缺的状况;乡司所办的初级学堂也仅能保证地方上约两成左右的少年接受最基本的识字教育。

而制置府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淮西的官办教育目标,也仅仅保证两成新增人口的脱盲率,短时间内很难指望更高。

即便是如此,淮西人口规模保持目前不变,每年初级学堂的入学规模也将高达五六万人,而这当中也将仅有两到三成的人,能接受中等以及更高程度的综合性学堂教育。

而能做到这点,棠邑也就能彻底解决世家宗阀以及将门垄断教育继而垄断地方吏事以及军队武事的弊端,也能为州县乡司对地方的辖管以及现阶段工矿业、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

第六百七十二章 新年 (第2/3页)

还停留在铁制品仅限于刀具、农具及铠甲等有限场景的官员所能想象的。

韩谦目前更关心是新的炼铁场,产能定在五万担或十万担时的平均成本分别能摊到多低,同时也关心目前工师院的技术水准,有没有能力建造更大规模的炼铁高炉。

这也是韩谦年前将工造司文函打回去作进一步讨论、研究的关键。

特别是高炉技术能否成功得到突破,是炼铁成本进一步大幅下降的关键。

阅读楚臣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