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第三百六十七章:劳碌命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张正书笑道:“初定在广南东路那边,靠海,有天然良港。当然,我不打算在陆上生产,而是要把产业搬到海岛上去。以海岛为跳板,我们去继续开拓南边的岛屿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干嘛不争?治河有工钱数十上百万贯,随随便便贪一点都是以万贯来计算的,不贪白不贪!

“不管做什么,走一步看两步是很重要的,甚至还要看三四五六七八步。古人云,‘盛极而衰’,这是必然规律。不管做人也好,做生意也好,做官也罢,要‘思危、思退、思变’。不给自己准备后路的,那都是愣头青。”

张正书按压住心中的愤慨,他实在不忍心想起靖康耻。那不仅仅是靖康耻,而且一战打掉了士大夫们的脊梁,打掉了华夏的精气神。从那以后,汉家不再有光环,不再对异族有碾压的优势,甚至处在劣势。这一切一切的根源,就在武力不及。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落后就要挨打。可惜,汉人要用血的教训才能明白过来,只是为时已晚。那些士大夫,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哪怕是皇帝,也不思进取。这样的国家,还有救吗?张正书不敢保证,他唯有准备一条后路,起码给华夏文明留个种子。

曾瑾菡听着有道理,也点了点头:“那郎君准备的后路,在哪呢?”

第三百六十七章:劳碌命 (第2/3页)

是好事?这也可以说明了,为什么宋朝投入数以千万计的钱去治水,黄河还是一再决口了。

官商勾结之下,工程质量岂能有保证?

要是给张正书来,他让系统来个全景预演,再于枯水期截断河流,用水泥修筑起大坝。别说什么河患了,黄河决口以后都成了绝唱。当然,这么说朝廷诸公好像有点不地道,毕竟他们没有水泥这种神器。但恰恰是如此,才显得他们可恶。为了一己之私,根本没实地勘察过就夸夸其谈,一会一个主意,最后乱成了一锅粥,到头来黄河别说治理好了,反而愈加泛滥。

为什么要争?

阅读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