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书名〗

第五章 礼门义路圣贤心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方问渠道:“千年过去,留下来的文献多是只言片语,有些不连贯的部分可能只是我的推测,徐大人若不嫌弃在下一孔之见,自当知无不言”

传说当公孙贤回到吴地时,周游列国时的历练加上祖传绝学已经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铸剑师。却始终无法铸造真正的宝剑,原因无非是没有寻到能够匹配他高超技艺的材料。

许是上天眷顾,在公孙贤年近六十之时,身处吴地的他随着吴国的扩张终于听到一个传闻:楚国有个叫卞和的奇人得到一块石头,说是中间有块美玉,楚国的厉王和武王命宫廷玉匠鉴别,但这石头的质地十分奇特,材质又异常坚硬,两代玉匠无一人能将此石剖开,亦无人能够说得清此物究竟是玉还是石。若说是“玉”,此石坚硬非常,万一若是花了大力气剖开之后发现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则免不了受到牵连,同时为了不给大王留下“无能”的印象,玉匠们众口铄金,一齐确认是石头。

两位楚王自是深信不疑,因这世上无人能剖开这块坚硬的石头,可怜真正擅长相玉的卞和有口难辨,因而失去了两条腿。美玉得不到赏识,卞和泣泪成血,谁料偶然间天雷一击,竟将此顽石恰好劈开,石分两半,而玉毫发无伤,卞和因而终将此物献予文王。

铸剑师的敏感让公孙贤发现,这些楚人极可能又犯了买椟还珠的老毛病,拿了自以为是宝的玉石,而那包裹在和氏璧外侧,任谁也劈不开的石头恐怕才是真正的宝物。历经波折,他终于在本国的战利品中寻得此物,与他设想的一样,包裹着和氏璧的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矿石,颜色斑斓,纹理奇特,可见其成分之复杂。但仅凭一眼,公孙贤就认定,这块石头绝对是铸剑上佳的材料。

公孙贤将矿石带回后,果如传闻中所说,无论如何打磨,甚至用家中所藏神兵利刃劈之,这石头亦丝毫不损,将之直接放置剑炉内,亦无法熔铸。这些无用功并没有教公孙贤学会放弃,只因但凡孔门中人,身上都有股见了黄河也不死心的固执,想起多年前说自己已知天命,但依旧在尽人事的老师,他闭门冥想三日三夜,终究顿悟,此石乃天地至宝,只有天雷能将其劈开,若以寻常剑炉铸锤加工,未免小了格局。若以天地为剑炉,天雷为铸锤,或有一线生机。

公孙贤寻找雷雨之夜,在龙渊旁筑棚遮雨,将这块矿石用铁线玄于火堆之上。接连数次,均是雷电交加,但却没有劈中这块石头。周遭众人皆以为公孙贤走火入魔,久后,连亲朋好友都也由得他去了。

这日,公孙贤一反常态,竟在晴朗的夜晚同样施为。是夜,满月朗照,龙渊如镜,晴空忽现霹雳,不偏不倚,正中这块奇石。说也奇怪,这石头在瞬间竟凭空消失了,与此同时,

矿石周围的月光幻化出一把剑——后名之“月离”,月离者,阴晴圆缺。

棚梁上的木材幻化出一把剑——后名之“木铎”,木铎者,宣化警众。

后来孔子病故,公孙贤回到家中,父亲和其他亲人早已不在,徒然留下他们铸造的剑,但这些剑也因无人打磨而锈迹斑斑。公孙贤此刻方才明白,剑是死的,人是活的,无论是铸剑的技术还是孔子的学说,想要流传下去必须以人作为载体。

再后来,他娶妻生子,便将铸剑之术、夫子之道以及周游列国期间他自己和诸位师兄弟的剑术心得在家族内部传授下来。及至前朝,他的十二世孙念及有教无类的训诫,便在凤凰山开派收徒,以致千年之后蔚为大观,成为今天的麟剑门。

徐清如问道:“方先生,干将莫邪这两柄神剑应该就藏在贵派吧。”

“不怕大人见笑,一直以来是有这样的传闻,这两柄剑虽说是与敝派渊源颇深,但敝派祖师认为此剑不祥,故而刻意封存。至于千年之后的今天在于何处,怕是无人得知了。”

徐清如道:“也对,毕竟你们已经有更好的选择了?”她将目光瞥向方问渠身后——逝夜正安静地待在剑鞘中窥伺着一切。“能和我说说这六把剑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五章 礼门义路圣贤心 (第2/3页)

圣,麟剑门的开山立派之人——公孙贤。骤见大名鼎鼎的麟剑祖师,徐清如自然想起了很多关于他的事迹。

传说他的宗室本在吴地,父母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铸剑大师——干将莫邪。靠着祖传的手艺和家里的财富,他原本过着富足的生活。然而有一日,为铸绝世神剑,莫邪竟自投于剑炉。此事对公孙贤触动非常大,他无法接受人这一辈子生活的全部意义仅仅在于铸出一把好剑,后来他离家出走,四处游历直到遇到了孔子。

众所周知,孔子善于因材施教,不同的弟子请教同一个问题,他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不同的回答。颜回请教什么是“仁”,他说“克己复礼。”子路请教什么是“仁”,他则说“刚毅木讷近仁。”而公孙贤问他同一个问题,他的答案却是“事人为仁。”也就是说,仁的要义在于事事都围绕着人来做。

这句话让身体和心灵都流浪许久的公孙贤找到归宿,从此以后他就一直跟随孔子游学,在一行人四处流浪的时候帮助同门铸剑防身。

阅读书名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