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隋末

〖凤舞隋末〗

第五百零二章 无迹可寻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首先,南北朝至隋末的这个时代,蒙学的教材已经很多,《千字文》已经出现(作者周兴嗣是南北朝时代的人),如秦朝李斯的《仓颉》、汉朝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蔡邕的《劝学》、史游的《急就篇》、班固的《太甲篇》、朱育的《幼学》、陆机的《吴章》、还有王劭《俗语难字》等等,不过这些蒙学教材也并非是全国通用的,毕竟在这个时代文化知识还属于奢侈品,只有高门大户还有官宦人家才有能力收集书籍,并且根据需要来用来教育下一代。

因此专门针对十二岁及以上的童生试卷为文综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并设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的内容叫做“时务策”,也称“试策”,是指论时务的对策。

简单点说,也就是针对国朝近期的某项政策或民间议论的实事来出题,要求考生据此写出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要是大家还不明白,干脆来个例题比如说最近市面老是有老人摔倒后污蔑帮扶的行人,在社会上引起剧烈的反响,人们普遍提出了“扶,还是不扶”的议论,请考生据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一千字和不超过一万字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那么,至此黄小刚和黄娜舅侄俩穿越之前的隋代科举,至此便告一段落了!

黄娜编撰的四级科举考卷,当然是奔着务实、实干、科学和前瞻等等先进的理念出发,在试卷的设计上肯定要比杨坚、杨广父子弄出来的要牛叉多了。

第五百零二章 无迹可寻 (第2/3页)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再来,便是隋文帝和杨广父子接力改弦易辙,废除九品中正制,弄出了延续至后世一千多年的科举雏形。

首先,隋文帝在开皇七年(587年),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然后到了杨广的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

阅读凤舞隋末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