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家

〖大文学家〗

第173章 因爱生恨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许多评论家,在评价一部作品时,当然也会考虑作者本人的性格、背景,他们确实不会像普通读者那样,总是会下意识将书中的男主,当成作者的化身,但他们的的确确会被作者身上的光环所影响。

而之所以这一次有那么多文坛人士吹捧王德孚,那就是他们看到了王德孚所拥有的巨大号召力,就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从王德孚那庞大的粉丝之中,吸引一些过来。

敢于肆无忌惮地批评王德孚作品的文坛人士,早就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多了,万一批评之后惹得“群情激奋”,那岂不是很影响自己的权威?

但很显然,才女作家梁婧并没有受到王德孚光环的影响,可能也有点“因爱生恨”的意思。

没办法,之前梁婧可是非常忠实的“王德孚吹”,在解读王德孚的作品时,总能吹出别的评论者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这也算是梁婧的过人之处,她能够迅速出名,也是因为她在蹭王德孚热度方面,的确非常擅长。

梁婧一直希望,她这坚持不懈地替王德孚吹,可以让王德孚注意到她,甚至主动来见她,但可惜的是,王德孚好像完全没有在意她的举动,没有因为她舔的角度刁钻,就多给她几分关注……

紧接着,围绕着王德孚的绯闻又爆发了,然后他身上又被贴上了“风流”的标签,或许有的女孩子会喜欢风流多情的男人,认为有魅力的男人,就是有资格多情。

但是,梁婧却不是这种女孩,她虽然年纪轻轻,就对男女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德孚的愿望是很好的,但是莺莺和张生在一起了,真的能幸福吗?能幸福一辈子吗?我们总说眷属,但没人写眷属以后,可能那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一切的陋习和劣根都将在生活中完形毕露无处可藏。

生活不是风花雪月月华秋实,而是铁打铁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四十岁之后的女人容貌老去人老珠黄,可怜见的莺莺在这大团圆之后得忍受怎样的不团圆,以及张生隔三差五冒出的后花园。

?但还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吧,因为至少成了眷属之后才有可能去经营眷属之后的人生,否则所有的哀婉叹息也只能停留在姹紫嫣红的后花园,让天下读者情何以堪。

……

不得不承认,梁婧解读《西厢记》的角度还是非常刁钻的,别的文人可能都被王德孚这位作者身上的光环影响了,下意识觉得它的男主张生是一个比较进步、正能量的形象,毕竟王德孚本人就依靠着他之前的诸多作品,塑造出了一个激进、革命的人设。

第173章 因爱生恨 (第2/3页)

?张生第一次见红娘的情景,也充分体现了他好色的一面。“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只一个红娘,他又生出了怜爱的情愫,我实在不敢想象他和莺莺婚后对别的年轻的有几分姿色的女子动心的神态。

?再看张生对其他人的态度。“崔家女艳妆,莫不是演撒你个老洁郎?”这是张生对老方丈的调侃。寺庙收留张生,向张生提供住宿,张生非但不感激,还用轻浮浪荡的言语调侃方丈,这就是一说话没轻没重,言语举止轻佻的浪荡子弟。老方丈批评张生,张生就骂“这秃厮巧说!”,说明他不止举止轻浮,人品也很有问题。方丈收留他读书,给他帮助的时候他满口感激一嘴一个笑脸,但方丈批评了他几句,他就转骂方丈是“秃厮”,可见,他心里是很不尊重方丈的。

?对女子,张生是冲着容貌过去,是因着低级的欲望行事,不是真的爱情。对曾经帮助他的朋友,张生不懂得感恩也不懂得尊重,不是真的友爱。对养育自己长大的父母,张生也不知道孝敬,更为了追求莺莺而装作孝顺,这不是真的敬爱。

?西厢记最后,王德孚提出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故事到这也结束了。

阅读大文学家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