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之旅

〖风云之旅〗

第三百七十九章 冲出重围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辟雍宫殿”。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辟雍大殿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曾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与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仁寿殿并列的六大宫殿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古代学堂。

【图。十二 ▲ 】

廊外汉白玉栏杆喷水螭头的水池,即“辟雍泮水”,水绕四门,寓传流教化之意。辟雍采用重檐四角攒尖顶建制,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四周环绕水池,并以汉白玉雕制石栏。池中龙头吐水,清流环绕,从空中俯视,犹如一块玉璧镶在碧波之中。

【图。十三 ▲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池里面金鱼在自由的游泳,很有中国古画的韵味,但书生秀才们治国安邦的重任并不会因为鱼儿的惬意而减少吧。

【图。十四 ▲ 】

这里的建筑形态也是按照皇家建制,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元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图。九 ▲ 】

走过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这是由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他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这座琉璃坊牌坊除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寄望,还有对书生学子的诫勉激励,所有走进国子监的人,在入学之初都会感受到帝王的恩惠,完成一次那精神上的抚慰。这也使我想起了学校中挂在醒目位置的伟人头像和那些施教格言。

【图。十 ▲ 】

“状元桥”。这座大殿也和紫禁城的大殿一样,四周被回廊连接,外面则镶着汉白玉的雕栏。宫殿的周围还设立了水池,潺潺环绕。如果在上面俯视,这里的样子就像那古代的一枚铜钱。

【图。十一 ▲ 】

第三百七十九章 冲出重围 (第2/3页)

树,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的官位。古人所谓:“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人们就把国槐视为“公卿大夫之树”。在国子监里广植槐树,喻示着学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

听说这里的建造还和是珅设计的,有着权和钱这由来已久的不变话题。公元1785年春,乾隆帝为纪念自己登基50年,在国子监举行了规模盛大的“临雍讲学”活动。至今,殿内还陈设着当年乾隆讲学用的御座、御书案及题写的匾额等珍贵文物。乾隆擢工部尚书刘墉负责设计建造辟雍,刘墉拿着设计好的图纸呈皇帝御览。乾隆看后不甚满意,下旨让户部尚书和珅再审阅。和珅深谙乾隆心意,提出把殿中的四根大柱撤掉,改用“抹角架海梁之法”,使殿内无梁无柱。这样,大殿内宽敞无碍,利于皇帝讲学,又节省了4400两白银(按当时的预算,一根立柱需耗银1100两),而国子监一年的经费仅为6000两白银。这一举两得的改动果然使得乾隆龙颜大悦。可见和珅虽善于奉迎帝心,但并非平庸无才之辈。盖成之后“辟雍宫殿”样子就像一顶官帽,而从空中俯视这里,就像一枚铜钱。

【图。八 ▲ 】

“太学门”。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进入后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太学”二字也是有皇帝亲自题写。在这座古老的学府里,处处有着它独有的尊崇。

阅读风云之旅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