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钜子

〖大秦钜子〗

第七五七章 战,则矣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李恪的态度是非黑即白。他不需要任何反对的声音予他警醒,也不需要有人跳出来,维护那些非扶苏派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因为,天无二日。

故李恪下手极狠,凡异见领袖,囚之,骨干精英,缚之,就算是那些立场不坚的墙头草和两面派,他也径直钉上品行不端的标签,一撸到底,永不叙用。

赵高搭台,李恪唱戏,藉由这场指鹿为马的闹剧,李恪蛮横地把秦廷的三公九卿打剩到三位,八百石以上二千石以下卿大夫驱逐至五人,至于四百至八百石的中坚官员,他更是直接一扫而空,一个不留。

他心中甚至可惜,因为大秦仍保有近十个郡的统治基础,他不能把秦官和选择了胡亥的老秦勋贵真的一网打尽。

退而求其次,他选择保留那些堪堪攀上四百石这个临朝秩级,尚未形成明确政治立场的那些个散郎、侍郎。

他们相对年轻,他们处在官场下游,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得不到展露才华的空间,只能在散官和属官的位置上反复流转,直到年老体衰,终结官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雍廷中,他不仅很少施威,还有意收敛起自己的羽翼,予以反对派,尤其是严骏所代表的【壹王】政系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

可秦廷不同。

秦与雍最大的差异是对大秦正统的认同,凡居高位者,大体都对胡亥在位的合法性没有怀疑,换而言之,便是否认扶苏具备大秦的合法继承权。

李恪主动掀起这一场政治风暴的目的也在这里。

他要通过这一场大规模的罢黜,为扶苏奠定还都之基本,彻底攫夺大秦帝国的正统地位。

第七五七章 战,则矣 (第2/3页)

政策,几经商议,最后将商贾定位为同牧,弱农,形成士工为上,农次之,牧商再次,归夷为末的基本阶级结构。

稳固的结构,再辅之以大秦最成功的阶级创造,暨二十级军功爵制度,大雍的社会阶级流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表现甚至更优于商君变法初期的盛况。

这都是允许歧见存在的功劳。

所以李恪一直在有意回避那种以阵营为基本,带着明确目的的政治清洗。

阅读大秦钜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