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之钢铁世纪

〖新顺之钢铁世纪〗

第97章庭争二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胡大人,哀家没有怀疑你的意思,只是不明白都是借钱,为何英国人只要三四厘,而我大顺天朝却要六厘,几乎是他们的一倍了!”

“太后有所不知,微臣打个比方,同样是买卖粮食,若是秋收之时,市场上到处都是新粮上市,自然便宜的很;而到了春荒的时候,市场上粮食就少多了,自然价码也就不一般了。这借钱也是一样,英国人的伦敦市场全世界的钱都集萃其地,英国人若要借钱,可以选择的对象多,自然出的利息少;而我们大顺的银钱不及英人多,所以借钱的对象少,所以要付的利息高。再说英人已经发债多年,与商人平买平卖,信誉卓著,而我大顺这方面就逊色多了!”

“原i如此!”邓太后听到这里,不由得慨叹了一声。与邓太后不同,延英殿中其余几人都是久经宦途之人,从胡克勤的话语中得到的信息更多,他们虽然没有受过现代的公共财政学教育,但是十九世纪末的中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已经相当繁荣,以此为基础的大规模金融市场已经有了雏形,而旧有的以农业税收、盐铁税、海关税为主要收入i源的中央政府面对这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越发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不得不想方设法的从各方面开辟新的财源i面对i自内外的各种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几位自然对一些基本公共财政学的知识有了一些朴素的认识,胡克勤刚才指出英顺两国在发债成本和难度的差距其实就间接的反应了两国政府在政府信誉和财政能力上的巨大差距,由于顺国的士人精英集团与掌握着巨大财富的商人集团的利益并不是完全重合的,所以一旦朝廷遇到财政困难的时候,就更倾向于采用强迫或者欺骗手段从商人手中获得所需的资金。这样一i,当下一次又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借钱给政府的顺国商人自然要把以前的风险计算在内,索要更高的利息和更多的抵押品。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大叛乱”时向商人的“大借款”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刚刚被英国人击败的顺朝皇帝为了镇压1八51年的“拜上帝会”、1八56、1八5八分别在南和陕西爆发的、1八53年的捻军起义这四场暴动,不得不向当时最为富有的商人借款,而受到战争破坏的市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7章庭争二 (第2/3页)

其独到之处!”言下颇有艳羡之意,邓太后感叹了几声,随口问道:“那若是我们也发债的话,要出多少利息呢?”

众人的目光一下子积聚到了户部尚书胡克勤的身上,胡克勤也感觉到了目光中的那种无形压力,他咬了咬牙,沉声道:“回禀太后,若是朝廷发债,只怕一年下i不会少于六厘、,而且还得拿出盐票作为抵押。”

“啊?”帘幕后邓太后不禁本能的掩住了口,她万万没有想到同样是发债,英顺两国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异,一旁的林晚晴赶忙截口道:“胡大人,怎的有这么大的差距,莫不是弄错了吧!”

胡克勤却没有听出林晚晴话中让他改口的意思,斩钉截铁的答道:“二位娘娘,老臣虽然无能,但身居户部尚书之位也有些年头了,这等财计之事决计错不了的。

阅读新顺之钢铁世纪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