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

〖明末称雄〗

第397章登基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这样反复了两个来回后,到了八月十二日,朱慈粮在文华殿,再次接受百官的劝进。

对于十二岁的朱慈烺来说,这是一个枯燥而乏味的繁文缛节,可这却是礼仪制度,不能违背更改,他就如同一个木头人一样的坐在殿上,听完百官所献的第三道深奥艰涩的劝进表,然后听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谢殿下赏赐,谢殿下赏赐,谢殿下赏赐!”

一遍遍的欢呼声响起,整齐而又洪亮。

承天门上,朱慈烺听着那谢恩声,立即觉得心情大爽。这钱没白花,花的值。

当天稍后些时候,三万楚军就有条不紊的退出京师内外城,七座外城门。十三座内城门,也全都一一又交还给了禁卫大营手里。

撤出京城后,北洋水师驻扎于卢沟桥和西山一带。反正兵已经来了,刘钧是不会轻易的把这些兵再撤走的。

皇太子朱慈烺已经听政,但还未正式登基,正式的登基还要举行一次隆重的登基大典。在四顾命大臣的主持下,新皇的登基大典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国不可一日无君。

首席顾命大臣同时也是内阁首辅的周延儒按仪制上了劝进仪注,希望太子早日即位,随后顾命大臣兼内阁次辅的吴甡也上了登基仪注。

十日,文武百官都来到会极门上表劝进。这都是“一应礼仪”中的程式。虽空洞无物,却得一丝不苟地进行。皇太子接到《劝进表》,也按礼仪作了谕答,这谕答也由首席顾命大臣周延儒所代拟:“览所进笺,具见卿等忧国至意,顾于哀痛之切,维统之事,岂忍遽闻,所请不准。”

惯例,这样的劝进,总得三劝三辞才行的。

刘钧对朱慈烺和其它顾命大臣提出这支兵马暂时留下。理由是要维持京师稳定,以防欠饷的官兵在这个重要时候闹饷。朱慈烺对北洋水师印象很好,直接开口同意了,周延儒等人也听好勉强同意。

名义上,太子现在还没即位,朝廷军国大事是由四顾命大臣处置的。就是等他登基了,可在他亲政之前。朝廷大事论理依然还是由四顾命大臣处置的。

但没有哪个愿意在这时马上就跟太子过不去,先让让太子,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八月初八,也就是在崇祯去世三天后,大殓。

然后百官按制,由四顾命大臣率领,奏请皇帝听政。

一人十块银元,相当五两银子了,就算是以往的京军,这也基本上相当于两个月饷钱。不过北洋的官兵们并不把这点银子放在眼里,今天能来受阅的基本上都是老九头鸟,那些补充的黑旗军并没在内。绝大多数,还都是士官。

大家这几年南征北战,赚的可不少。虽然楚军的基本薪水不高,可各种津贴补贴,战功赏赐等等。那可是很丰厚的。尤其是入辽以来,攻城掠地。拆迁搬移了一座又一座城池乡镇,每次的战利品缴获固然要归公,但最后刘钧都会拿出不少的一部份来赏赐。

好在下面带队的一众军官倒是都很聪明,这个时候哪怕太子只一人赏赐一个铜元,也绝对不能露出嫌弃的表情,得感激莫名。

“快。跪谢太子殿下赏赐。”北洋水师总兵官刘允升连忙道。

各级军官们反应很快。迅速的让手下端正态度。

大殓,成服。

“圣人大孝,在乎善继。枢务之重,军国之殷,纘而承之,不可蹔阙。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

在汉时,皇帝去世,太子也是要守丧三年的。后来有大臣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便有了以日易月,太子只守丧三十六天。后来又有了三日而听政,二十七日而释服的新制,自此一直沿用至今。

已经日上三竿,白炽的阳光照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反射着阳光。

天气依然炎热,乾清殿里已经焕然一新,许多陈设都已经换过。连宫女太监都几乎都换成了新的,崇祯皇帝的梓宫已经移去了奉先殿,太子正式移住乾清殿。

第397章登基 (第2/3页)

北洋官兵每人赏按一块银元的数,赏他们酒肉。”

王承恩看着递过来的六万块银票,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最后他还是接了过来,虽然他心里觉得太子大手大脚,可这钱是郡王送给太子的内帑钱,太子愿意怎么花那是他的事情。

周延儒三个也心疼不已,一出手就是六万块没了,太子还真是豪奢。刘宗周忍着没出来喷太子,算了,今天就给太子一个面子。

王承恩忙上前大声向受阅的楚军宣布太子的赏赐。

阅读明末称雄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