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II

〖鬼吹灯II〗

第五十五章 瞒天过海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最后是“切”字诀,主要是盗墓者挖掘古墓的各种办法,是如何“避实就虚”的利用各种工具来挖掘盗洞,有分金定穴、直捣中宫,也有长锄大铲的崩山揭天顶,更有施术驱兽的“穿山穴陵甲”。

孙教授知道归知道,但这“望、闻、问、切”之术,多是传了几千年的倒斗绝学,或许在民间可以打听到这些事,可要真想学会这些本事,不得真实传授,是完全不可能掌握的,何况大部分盗墓之术都是失传已久。

按说到了这个地步,差不多该死心了,可孙学武性格偏执,对认准的事情格外执着,他“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仍是没黑没白废寝忘食的想找“地仙”,妄想窥探“璇玑楼”中所藏的古卦天机。

也许真是“黄天不负有心人”,孙教授在一次整理古籍文献的过程中,意外了解到一则秘史,在周穆王时期,曾有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孙教授为了找到“地仙城”这处古墓博物馆,颇下了一番苦功,最终却毫无所获,他将这些年来从民间搜集整理,有关明代盗墓贼“观山太保”的资料,全部记载在了这本工作笔记之中,到最后未免有些心灰意冷了。

但在研究“观山太保”的过程中,他从乡间野谈,以及各种史料方志上,了解了许多古代盗墓活动的秘闻,知道这世上自古无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冢,只要是古墓,就早晚有被挖盗墓者开的一天,盗墓之术,不外乎“望、闻、问、切”四门。

“望”是指观望风水形势,通过“上观天星、下审地脉”来确定古墓的位置和布局,这需要洞悉山川河流与日月星辰的脉搏,极为深奥庞驳,不是普通盗墓者可以掌握的;另外这“望墓”之法,还可以观察“地表、土壤、植被”的差异来寻找墓穴,又称“观泥痕、辨草色”。

“闻”字诀,也可分为两种方法,有一种人天赋异凛,嗅觉极其敏锐,可以通过鼻子辨别深山老林中的特殊气息;“闻”又指盗墓者敏锐的耳音,练到“鸡伺晨、犬守夜”的境界,就可以通过聆听自然界的声音,推断地底的情形,耳音普通之辈,也可借助工具,比如埋瓮于地以耳认穴的“瓮听法”。

据说“问”字诀是通过向当地土人“咨询”,从侧面了解古墓的情报和方位,运气好的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问”字诀另有一种比较神秘的方式,据说古代盗墓贼可以通过占卜推演,来确定古墓结构和墓中吉凶,但此术在很早以前就绝迹了,再也无人通晓。

第五十五章 瞒天过海 (第1/3页)

另外还有些零星的记载,都从侧面证实了此事,这座由盗墓者苦心建造,深藏在蜀地的“古墓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历朝历代古冢中的奇珍异宝,不单如此,其中极有可能存在西周时期的古卦秘器。

于是孙教授就打报告,请求上级批准他组织一个专家组,专门去四川寻找“地仙村”,结果被许多人职责说他是异想天开,“观山太保”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目前人力资金都很紧张,怎么可能凭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就耗费人力物力去找一座根本不存在的古墓?这不符合咱们的工作原则。

孙教授碰了钉子,被人说成是神经病,只好忍下性子,暗中收集资料,每次出差去四川,总是会挤出时间走乡串寨,去多方打听调查,可是随着逐渐深入接触,他发现“观山古墓”的具体位置根本就无迹可寻。

据说中国传统行业中独占鳌头的“摸金校尉”,精于“寻龙搜山、分金定穴”,而观山太保的“观山指迷”之道,也脱身于后汉时期“发丘摸金”之辈流传下来的古术,对青乌堪舆的掌握深不可测,而且“观山太保”本就是盗墓行里的高手,他们建造的陵墓防盗手段肯定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甚至让人连确切地点都无法找到,可能即便再过上千百年,“地仙古冢”的谜团,仍然只是一个民间传说。

阅读鬼吹灯II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