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独行

〖汉末独行〗

第二百六十五章 洛阳(完)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不过看着曹叡对于郭女王的后事安排,倒也是可以看得出来,曹叡并非是真的对郭女王那般的无情无义。

死后以终制营造皇后陵墓,葬在首阳陵西,曹叡进封郭表为观津侯,食邑千户。升迁郭详为驸马都尉。

青龙四年,曹叡改封郭后父亲郭永为观津敬侯,母亲董氏为堂阳君。追封郭后兄弟郭浮为梁里亭戴侯、郭都为武城亭孝侯、郭成为新乐亭定侯,皆派使者手捧策书,以太牢进行祭祀。后来郭表薨,长子郭详嗣爵,又分郭表之爵,封其第三子郭述为列侯。郭详薨,其子郭钊嗣爵。

《三国志·卷五》:“帝进表爵为观津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户。迁详为驸马都尉。”

《三国志·卷五》:“四年,追改封永为观津敬侯,世妇董为堂阳君。追封谥后兄浮为梁里亭戴侯,都为武城亭孝侯,成为新乐亭定侯,皆使使者奉策,祠以太牢。表薨,子详嗣,又分表爵封详弟述为列侯。详薨,子钊嗣。 ”

如果说封赏陈群是对陈群麾下的世家们安抚和重用,让他想办法去和司马懿交锋,从而让他从中获得足够的利益,那么诛杀鲍勋这种玩意,就是曹丕对他们的警示了。

只不过警示之后,在五月丙辰,曹丕就突然得了重病,从堂堂的曹魏之主,变成了弥留人间的皇帝,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并受遗诏辅政,同时设立太子,将平原王曹叡扶正!

从史书上也能看得出来,这阶段的事情,颇有些耐人寻味的意思。

《鲍勋传》:帝从寿春还,屯陈留郡界。太守孙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埒,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太尉锺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并表“勋父信有功於太祖”,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帝还,假节,都督水军。还许昌,以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帝寝疾,群与曹真、司马宣王等并受遗诏辅政。

请注意在这里陈寿的称呼,司马宣王!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他就是站在司马家的角度上去写的,对于曹操,陈寿虽然称之为先祖,但是对于司马懿等人,他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保持着足够的尊重,所以和司马家有关的很多不方便说出来的事情,都会被摒除掉。

再加上《鲍勋传》,凭良心说,鲍勋这么一个玩意,既不是什么忠臣良将,也没有什么不得不说的功绩,就这么一个不知所谓的纯血喷子,还能被立传,说真的这个玩意还不如给曹彰他多写点东西呢。

这一连串的故事都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曹丕之所以在后面都无法像黄初前四年那么的顺风顺水了,最主要的就是曹丕身边能够镇压世家的力量已经不在了。

曹仁在南方,而且晚年实在是有些迷糊,所以不可能是他,曹真曹休两个人当时都在,也不可能是他,夏侯尚更不会了,他自己都不被世家之人看得起,自然也不会是惧怕的,至于张辽,凭良心说,连臧霸都搞不定的他,不值得世家这般的忌惮。

那么在黄初四年,死去的人们之中,只有两个人有这种震慑力让世家不敢对曹丕妄动,任城王曹彰,原太尉贾诩贾文和。

再想想钟繇敢在黄初三年,贾诩还活着的时候就登上太尉的官位,恐怕贾诩也算不得是一个真正让他们心惊胆战的人物,那么剩下的人选之中也就剩下一个了,任城威王曹彰。

请注意他的谥号,威王的威,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善谥,要知道当初便是名字和某一任先皇的名字有了重合乃至于谐音都会被勒令改名换字的时期,威王音同魏王,这是曹丕在给自己的弟弟证明,还给他本应该就属于他的魏王!)

.......言归正传.....

曹丕将曹彰的事情“处理”完毕之后,突然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然后朝着下面的臣属说道。

“臧霸将军多年以来,劳苦功高,今日升迁为执金吾,镇守洛阳京师各处防卫!”

作为青徐二州之主的臧霸,直接转到了京师之中,这可以说是对于天下的一场大震动了,而臧霸就这么带着亲生儿子来到了京师,仿佛一点都不害怕自己会和当初的那马家父子一样的结局。

不过接下来,曹丕的任命就让他们都恍然大悟了起来。

“任城人吕虔,在泰山任职多年,劳苦功高,今日令其为徐州刺史,即日赴任!”

吕虔此前不过就是一个骑都尉,在泰山郡当郡守,这一当就是十几年的时间,虽然现在泰山军兵精粮足,但是这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活,也算是让吕虔被磨平了棱角。

本来吕虔这一辈子就这般过去了,但是他碰到了一个人,一个贵人。

任城王曹彰在奔赴任城的时候,见到了这个任城人吕虔,见到了泰山郡的兵精粮足,百姓生活安康,便一封书信将这个人的信息送到了曹丕的面前,也将吕虔这个名字送到了曹丕的面前。

如今曹彰死了,曹丕也不知道自己心中现在是什么个滋味,本来决定好的徐州刺史,他也决定放弃了,他觉得自己能够做的,也就是为曹彰麾下的众多文武,争取一个更好的出路,更好的未来,仅此而已。

而吕虔这个时候也被曹丕想了起来,作为泰山的郡守,想来去当这个徐州的刺史,也不会让自己失望,当初在泰山郡他对付的是袁绍的人,现在他对付的是世家的人。

安排好了徐州刺史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他曹丕的家事了。

“都退下吧,朕要去看看朕的母后了!”

但是黄初七年,曹丕再次找到了理由继续出兵,若是曹丕的身体不好,他不会做这种事情,那么再次出兵也一定和之前借机解决青徐二州的事情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他要借着这次机会再次解决一些人。

青徐二州之后还有何人需要他动用大军前去镇压或者震慑,那么只有一种力量,那就是和他争权多年的世家大族们,只有这群人的存在,才会让曹丕这种人物都不得不想着用大军来镇压一番。

黄初七年,曹丕师还寿春,以陈群假节都督水军。曹丕回到许昌后,拜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这可以说是给了陈群或者说陈群为首的诸多世家一种安慰。

那个时候陈群所在的颍川世家集团已经被司马懿身后的世家集团所压制了,毕竟当初的司马懿已经是抚军大将军了,而陈群仍然在军士上差了不少的力量。

同时,鲍勋时为治书执法,因屡次面谏曹丕而触怒曹丕,后又于陈留郡界包庇太守孙邕,被收付廷尉并议死罪。陈群便与太尉钟繇、司徒大人华歆、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联书并表“鲍勋父鲍信曾有功于太祖曹操”,求请赦免鲍勋死罪。曹丕不许,仍然非要诛杀鲍勋。

这种哀悼之词,放到了郭女王那里,咱们可以用一句时尚点的词语,无异于坟头蹦迪啊!

所以说,就曹叡这么个玩意,他能够对一个死去这么多年的兄弟这么好,那只能是有某种原因的,而这种原因,很明显就能让人想到在黄初四年发生的故事。

曹叡在黄初七年,也就是曹丕病重的时候,被突然立成了太子,而辅政的大臣也没有选的官职最高的三公,而是曹氏宗亲大将曹真和曹休两个人加上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以及镇军大将军陈群两个人。

从黄初四年之前,世家之中无人能够坐镇军中到黄初七年,世家在军中扶植了近半的人马,这短短三年的时间,世家的增长何其严重,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若非是世家在黄初四年突然出现这种反击,恐怕曹魏也不至于在后面被弄到那种地步。

而曹丕之所以在黄初七年才死,其实或多或少还是有着世家的存在的,黄初五年,六年两年之间,曹丕彻底的平定了世家在徐州的根基,将整个曹魏都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而且看这个简介死后追封为经公,这说明他应该是在黄处二年之前就结束了自己的性命的,这也是当初作者都被糊弄过去的一件事。

之后作者发现了两件事,那就是在青龙三年的时候,这个被史书上号称无子绝后的曹协,出现了一个叫做曹寻的儿子,并且继承了曹协的所有爵位。

那么这件事就有意思了,如果青龙三年他还有一个儿子的话,曹协的死期大致也就能够推算出来了。

黄初七年,也就是公元226年曹叡继承了曹丕的皇位,那么曹寻在青龙三年,也就是公元235年继承了他父亲曹协的王位和爵位。

这只有两种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在青龙三年,曹叡给了曹协后补的爵位,这应该也就是符合了后追封为经公,再改封为赞王。

从三国志里面记载,郭太后死了之后,曹叡对他的亲族,还有对她的后事,都是做的相当好的,虽然说咱也不知道为什么曹叡非要等着自己的养母死了才开始这样做。

《魏书》:“维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之西陵。哀子皇帝叡亲奉册祖载,遂亲遣奠,叩心擗踊,号啕仰诉,痛灵魂之迁幸,悲容车之向路,背三光以潜翳,就黄垆而安厝。呜呼哀哉!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嫔周,圣善弥光,既多受祉,享国延长。哀哀慈妣,兴化闰房,龙飞紫极,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罹灾殃。愍予小子,茕茕摧伤,魂虽永逝,定省曷望?呜呼哀哉!”

其中作者还在《魏书》之中有了这么一段记载,而陈寿在三国志里面,他是一个字都没敢往自己书中记载,或者他也知道,已经成为了大家族的郭家,容不得他这么写。

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嫔周,圣善弥光,既多受祉,享国延长。哀哀慈妣,兴化闰房,龙飞紫极,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罹灾殃。

看看这句话,曹叡的这段话里面,在郭女王的悼词之中说这种话,暗示的就是他的那位生母甄宓啊,同时甚至还有一种在责怪郭女王将他的生母甄宓逼死的意思。

所以说,当初曹协应该和东武阳王曹鉴以及平阳县王曹蕤一样,因为母亲的地位太高,所以他们三个是最有资格成为太子的人选,因此在黄初四年之前,他们才没有被曹丕封王。

这或许也是他们心中有些激动或者说有些妄想的源头,曹丕喜欢的儿子最后是元城哀王曹礼,但是因为他的母亲地位太过于卑贱,在加上最后郭女王是站了自己的养子曹叡,所以这才让曹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将曹叡给提了上来。

另外,历史上曹叡很是想念他的生母甄宓,对于郭女王这个将他母亲打落尘埃的女人也的确是又爱又恨,敬爱她是因为自己能够从曹丕的手中活下去,郭女王出了大力。

而恨他自然就不用多说了,《资治通鉴》《魏略》以及《汉晋春秋》记载,曹叡继位后追痛生母甄氏之死,郭女王因为忧惧而暴崩。

可以说在某部电视剧里写的,郭女王是让曹叡被弄死的,并非是没有可能,毕竟史书上的暴毙,暴崩这种话,基本都是属于遮羞布的。

通过这个说法,作者查找了曹叡的追封兄弟的历史,终于让作者找到了这么一段话,太和五年,追封曹协为经公,青龙二年,改封为赞王,谥号为哀。

这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赞哀王曹协那是在青龙二年被封的,可是他的儿子曹寻却是在青龙三年才袭爵的,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就是曹寻乃是其他人过继给曹协的,这就和曹彰的几个孙子一样。

曹悌:太和五年,过继给元城哀王曹礼,曹温:太和五年,过继给邯郸怀王曹邕,曹芳更是直接过继给了曹叡,这一下子可倒是好,曹彰的几个孙子这么一弄,虽然看似曹彰绝后,但是他的几个孙子之中绝对有一个能够当上皇帝。

这也是曹丕或者说曹叡给曹彰的补偿了吧。

而且该篇在写曹彰死后,还有这么一段,“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勿复害我东阿。”曹植受封为东阿王在魏明帝太和三年,卞太后焉能在魏文帝黄初四年就称曹植为东阿。

反倒是作者现在的这种解决很多事情倒是能够说通了。

这个家伙为何会在黄初四年死去,咱们暂且放到一边去,此时就说那些突然窜出来的世家还有那死法都不记载的三个儿子。

赞哀王曹协,母为李贵人。早逝。死后追封为经公,谥号殇;后改封为赞王,谥号为哀。

这就是曹丕身下的二皇子,也是曹叡下面的弟弟,同时也是所有子嗣之中,除了曹叡之外身份最重的那个人,毕竟除了他的母亲乃是一为后宫之中的贵人之外,剩下的最高不过就是淑媛罢了。

言归正传,再说曹寻的事情,第一批过继在太和五年就结束了,而不可能是青龙三年才开始,所以说过继一说不可信,若他并不是过继的儿子的话,那么在青龙三年才继承爵位的话,只有最后一种情况了。

那就是在青龙三年的时候,曹寻才刚刚成年!

青龙三年成年,三国时期男子以十二岁到十四岁都为成年的标准,那么从青龙三年往回倒腾的话,那么曹寻出生的时候,应该就是黄初二年到黄初四年之间。

那么反向推算的话,他父亲曹协应该是在黄初二年到黄初四年死去的,至于是这个时间而不是更久远,那是因为在黄初六年的时候,东武阳王曹鉴被封王,而黄初七年北海王曹蕤被封为平阳县王。

若是那位母亲地位最高的曹协还活着的话,他不可能是在太和年间的时候,才被出现在追封为公的地步。

第二百六十五章 洛阳(完) (第3/3页)

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

但是这个说法真的很不靠谱,相当的不靠谱了,我先给你们挑挑刺,咱们好好品一品这个事儿。

第一,《世说新语》属于家言,说白了就是和我们一样,都是瞎编胡写的,哪里知道那句话是真的,那句话是假的。

黄初四年,诸王来朝的时间为农历五月,此时枣子还未熟,用枣子毒杀曹彰是不可能的,文帝约束诸王的办法还不至于要采用这种方式,曹彰或许真的是得了暴疾而死。

阅读汉末独行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