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独行

〖汉末独行〗

第二百八十三章 刘复下山之融合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这一礼不是因为管宁是什么寒门领袖,也不是因为陈寔是现在颍川陈家的老太爷,这一礼是天下所有读书人都要行礼的, 因为他们两个人给天下所有人,走出来了一条能够读书写字的机会。

虽然他们两个都是世家子,还是祖上非常厉害的那种,但是他们真的是为了天下寒门走出来了一条路。

(管宁和陈寔,这是贯穿全书的两个人,尤其是管宁,作者将他写成了戏志才的老师,同时也是韩龙的领袖,也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和经历太过于传奇了。)

先说管宁,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可以说得上是根正苗红了,但是他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

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并且都敬重亲善名士陈寔。

为此曹丕也没有什么办法,而且说实话,曹丕对于管宁的执政能力也是报以怀疑的,虽然他需要些许寒门出身的人来做事情,但是管宁这位在寒门之中,威望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徵之。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管宁能力如何,在辽东之时,至少说明他的教化能力那是相当的强,再说他的谋略,一眼能够看出来辽东的问题,说明他的眼光也是相当的赞了,最后说他的综合能力。

管宁没有从政,但是他有两个朋友,最出名的就是和他并称一龙的那个华歆了,他最后在文帝时期是司徒,在明帝时期是太尉,不说其他的各种能力,至少谋算和朝堂上,没有说他不好的。

但是华歆对于管宁那是真的不遗余力。

黄初四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大人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管宁回到中原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黄初七年五月,曹丕驾崩,明帝曹叡即位,于十二月改任华歆太尉,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曹叡没有同意。但还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与此同时,当时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明帝即位,太尉华歆逊位让宁,遂下诏曰:“大中大夫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囊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魏受命,则襁负而至,斯盖应龙潜升之道,圣贤用舍之义。而黄初以来,征命屡下,每辄辞疾,拒违不至。岂朝廷之政,与生殊趣,将安乐山,往而不能反乎!夫以姬公之圣,而考德不降,则鸣鸟弗闻。以秦穆之贤,犹思询乎黄发。况朕寡德,曷能不愿闻道于子大夫哉!今以宁为光禄勋。礼有大伦,君臣之道,不可废也。望必速至,称朕意焉。”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司空陈群又荐宁曰:“臣闻王者显善以消恶,故汤举伊尹,不仁者远。伏见徵士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前虽徵命,礼未优备。昔司空荀爽,家拜光禄,先儒郑玄,即授司农,若加备礼,庶必可致。至延西序,坐而论道,必能昭明古今,有益大化。”

这两个人代表了什么,代表了朝堂之中的小半实力,为什么说是小半,因为另外的大半,一边是军方的曹真和曹休,一边是司马懿,作者在这里甚至都可以断定的说。

他们两个货举荐管宁并不是因为管宁的能力非常的出众,或者说他非常的适合在什么位置,这两个家伙举荐管宁,作者觉得,这就是为了能够让管宁对抗愈发壮大的司马懿!

曹叡又下诏给青州刺史说:“管宁坚守道德操守,潜隐海角,接连颁下诏书,违抗命令不来就职,逗留在他的居处,从事他认为高尚的事业。

虽然有隐士高人的操守,而失却考父增益恭敬的义蕴,使朕虚心等待已有年余,这怎样说呢?他白白想要自安,朕一定要扩大他的志向,不想想古人也有幡然改变节操为民造福的人吗?

日月流逝,时间将要过去,洁身自好,将干些什么呢?孔子说过:‘我不是这人的党徒又会是谁的呢!’朕命令青州的别驾从事、郡丞掾:奉诏按礼节遣送管宁来京都,供给他安车、随从、褥垫、路上厨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奏闻。”管宁自称草莽之人并上疏辞让。

从黄初年间到青龙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曹叡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

程喜上报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做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

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

管宁幼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样貌,常常特意加设酒觞,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步行在园圃中。’

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潜逸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审老疾尪顿邪?”喜上言:“宁有族有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宁常著?皂?帽、布襦?裤?、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着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拜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臣揆宁前后辞让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曹艾智哀,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景初元年,司徒陈矫逝世,司徒一职悬空半年。次年,曹叡问侍中卢毓谁可任司徒,卢毓举荐管宁,但曹叡不用。

正始二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时公孙康已死,因其儿子年幼而由其弟公孙恭嗣位,但公孙恭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身体虚弱不能治理,而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才智出众。

管宁担心祸乱将起,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亲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

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时,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管宁在辽东,有三十多年,和公孙家的关系也算是非常的好的, 在离开之前,他就已经将自己的意思,托付给了公孙家的人,只不过公孙恭能不能听,那就不是他管的了的了。

管宁回到中原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依旧在幽州塞外待着,还没有想好去哪里,在这里,他住的也是非常的习惯的。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宜。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宁往见度,语惟经典,不及世事。还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遂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度庶子康代居郡,外以将军太守为号,而内实有王心,卑己崇礼,欲官宁以自镇辅,而终莫敢发言,其敬惮如此。)

在此之前,管宁也只是一个隐士,为了能够过上自己心中的生活,所以他选择了去辽东,而且去辽东之后他也是安心教学,在政治上其实,他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这是在此之前。

黄初四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大人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而这个时候,辽东也出现了一些变故。

衣食住行他一个人就帮他们所有人都解决了,而蒯蒙这个满脑子都是坏水的家伙向来就是负责出谋划策,虽然韩龙和黄敢他们两个都有些许计谋在胸,但是他们还是习惯了听蒯蒙的。

至于韩龙是负责打探和暗杀,另外必要的时候还要负责抓舌头!

抓到了舌头之后就是孙英的活儿了,他会将舌头所知道的所有事情都挖出来,然后还能亲手炮烙出一具新鲜出炉的尸体。

至于刘复,看似他没有什么用处,其实他是最后万不得已的时候用处冲锋陷阵的,同时平素里也要保护他们的安全,刘复他们几个人都是一起从无到有,慢慢成长起来的。

现在虽然他们哪一个被拿出去,都能够做他们之前所有人在一起才能够做的事情,但是他们已经习惯了彼此的存在,但是现在刘复可能要先一步离开了,所以他想要找一个代替品。

史书记载,汉末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

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

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一月之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

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辽东终老一样。

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在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的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某家就是一个普通的士子,当初先生教导某家的时候,某家一直在睡觉呢,学识呢也是真的一般,但是这位不一样的。

某家的这位韩龙兄弟,师傅乃是天下知名的大儒管宁!师爷那是当初天下第一名士,颍川陈家的陈寔!

你这厮既然会说汉话,那么想必这两个名字你不会是没有听过吧!”

刘复这个时候是毫不客气的将韩龙的老师给搬了出来,然后直接让众人见识了见识,什么叫做扯虎皮做大旗,用辽东话来说,这犊子装的,那是一点不含糊!

而鄂焕在听到了管宁和陈寔两个名字之后,也是猛然一惊,朝着韩龙都忍不住拱手,行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礼节。

而面前的鄂焕在他看来,那就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鄂焕,高定麾下的部将,但是却并不是他的心腹,两个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交情,而且因为岚山部落那个神奇的族老,这个家伙是南中蛮夷里面少有的讲道理的。

这样的鄂焕,让刘复都觉得这个家伙绝对不能够就这么老死在这茫茫大山之中,或许跟着韩龙他们走出去,或许无法建功立业,但是他至少也要能够看一看这天下苍生,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才好。

想到了这里,刘复不由的笑了起来,然后给了韩龙一个眼色,让他不要吭声。

“族老!”刘复大喊一声,让岚山部落的族老走了过来,“这个家伙名叫韩龙,这段时间他住在这里,同时教导这部落里面的那些孩子,他比某家更加的会教导孩子!”

他其实将韩龙带到这里来,也是有着他自己的目的的。

其实刘复知道自己就算是再努力的坚持,恐怕也很难再坚持多久了,所以他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死之前,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

其他的都好说,便是现在他们正在做的一件事,南中之事,他也在努力的做,而且他已经开始打开这个缺口了。

但是还有一件事他很纠结,那就是在他们的那个小团队之中谁能够代替他。

他们那个小团队之中向来都是小黄敢负责他们的后方,就和一个百宝囊一样,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拿不到的,无论你是受伤了还是身体劳累了,他都能够给你最需要的东西。

“唔?”族老颇有一些惊讶,当初刘复教导部落里孩子们写字读书已经让他很惊讶了,现在居然说这个家伙比他教导的还好,“这个小兄弟住下就可以了,都是朋友,没有必要这么劳累的!”

虽然脸上一直在笑,但是岚山部落的那位族老还是十分客气的说着不要太辛苦一类的。

反倒是一旁的鄂焕嗤笑了一声,“看你们年纪轻轻的,你们有什么学识!”

这句话他用的可是正经儿的汉人话,虽然很是生硬,但是说明这个家伙并不是什么汉人的学识都不懂的。

刘复听到之后也是跟着冷哼了一声,“鄂焕,今日某家还就让你知道知道,什么叫做真人不露相!

第二百八十三章刘复下山之融合 (第2/3页)

韩龙和南中的蛮人,夷人都交过手,但是从来没有和这么一个猛人能比的,平素里三五分力气都对付的蛮夷,如今差点阴沟翻船了!

至于鄂焕,他就是觉得刚刚打的太恶心了,从来没有这么恶心过,明明可以轻松打赢,结果被收拾了!

打的这么恶心的,鄂焕也是第一次见到。

两个人异口同声的冷哼,也是让刘复忍不住脸上带笑。

阅读汉末独行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