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从诗词大会开始

〖巨星从诗词大会开始〗

第164章 李亦儒详解吃文化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这是其一,分餐制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阶级需要,家具使然。

进食者一般端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上身挺直、双膝着席、臀部挺立或压在双脚上。主人与宾客通过方位、座次区分身份、地位,每个人面前摆着各自的食物,一人一份。

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进食方式,非常符合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区分尊卑贵贱的需要,即儒家提倡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不同身份的人,面前摆放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并不一样,所用的食器也不一样。比如:

君臣共食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这个时间,客人很少,竟然有客人也放下筷子,好奇地过来凑热闹了。

李亦儒全然无察觉,继续道:“这是个孝子的故事,再讲一个夫妻故事——举案齐眉。

《后汉书·逸民传》记载,隐士梁鸿由太学毕业,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徙至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

梁鸿每次帮工回来,孟光都为他提前准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给丈夫,以示敬重。这就是“举案齐眉”的典故,成为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话。

孟光所举之‘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与餐盘不同,这种小食案有足,可放在地上或席上,用餐时一人面前一案。

至于分餐制的消失,跟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比如说胡服的流入,家具的更新等等,都会使分餐制逐渐转化为聚餐制。

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室砖画《宴饮图》中,2个人围着一个食案相对而食,另一幅《宴乐图》中,4个人并列坐在一个长方形大食案的一侧,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餐,反映的都是分餐制向聚餐制过渡的情形。

到了唐代,聚餐制真正成型了,因为物阜民丰,物产富饶,人们的食物更多,聚餐制更有利于分享食物。”

周楠楠问道:“你觉得,咱们的分餐制还能重新流行起来么?”

“有一定可能,我们华夏曾有3500多年的时间使用分餐制,是有很悠久历史的,我认为,今天有可能局部振兴。

假如说我们遇到重大疫情,当大家重新意识到食品安全以及分餐制的好处时,如果有强有力的政策进行号召的话,可能会影响一部分家庭。”

“分餐制咱们有了,那,咱们用过勺子叉子么?咱们不是筷子民族么,那这些西方用的餐具,咱们历史上有类似的么?”

李亦儒点点头:“当然有!

人们吃饭一般有三种工具:手指、叉子和筷子。用叉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东、印du尼西亚及印du次大陆的许多地区,用筷子的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部。

使用筷子固然是我国的古老饮食传统,但实际上,勺子和叉子也曾在古代我国扮演过相同的角色。考古学证实,我国的餐叉出现在4000多年前,而随着西餐传入的餐叉却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华夏先民的主食是粥饭,副食为羹汤,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管斌留意观察,发现徐孝克偷偷把食物塞在宽腰带内,待宴席结束后,拿回去给母亲吃。陈高宗得知此事颇为感慨,下令给有关管事人员,以后宴会上凡摆在徐孝克案前的食物都可由他‘打包’拿回家。”

吱!

包厢的门口微微开了点儿缝。

几个服务员敛气息声,耳朵贴在门缝仔细地听着,他们已经听了半天了,此时相互间不停地点头示意,虽然默不作声,但大家的表情都懂。

他们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丫的,这哥们儿在吃上面,懂得比他们餐饮行业的人都多千百倍,这哥们儿的知识,真丰富啊,完全可以上百家讲坛啊!

我们熟悉的‘鸿门宴’,正是因为实行分餐制,范增才有可能设下‘项庄舞剑’这个杀局——项羽、范增、刘邦、张良等人按身份分坐于不同方位,中间有空地。

如果他们几个人当时围在一个桌前吃饭,项庄就没有发挥的空间了,勉强做局还可能误伤自己人,得不偿失。

再比如徐孝克,这个人你总该知道吧?”

周楠楠:“你说啊,你说出来,我就知道了!”

“《陈书·徐孝克传》记载,南陈大臣徐孝克每次陪皇帝侍宴,没看见他吃什么,席散时他座席前的食物却少了很多,陈高宗询问中书舍人管斌是怎么回事。

一天夜里,田文宴请刚刚投奔自己的侠士,有人无意间挡住了灯光,侠士以为自己吃的饭与田文两样,一时间怒火中烧,起身就要离去。田文赶紧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原来他们所用的都是一样的饮食。侠士愧容满面,当下拔出佩剑,自刎以谢误会之罪。

那你知道,这个拔剑自刎的侠士是谁么?”

周楠楠很好奇:“谁啊?”

“我帅么?”

“帅啊!”

长幼共食时,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

宾主共食时,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

分餐制是有等级划分的。

其实跟分餐制有关的,除了孟尝君食客自杀外,还有很多历史典故。

比如说鸿门宴!

那时,‘吃’是人们生命中的头等大事。因为得到的食物非常有限,为保证群体里每一名成员都能生存下去,我们的先人只得把食物平均分成若干小份,一人一份。

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也满足了人们安全方面的需求,集体劳动、统一分配更容易让人们产生相互信任、互相依存的心理。

再加上当时居住条件简陋,没有什么像样的食器,大家拿到分给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后,一般是找个地方站着或坐在地上吃,没什么讲究。

分餐制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

新石器时期结束后,人类进入到青铜器时代,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剩余食物增加了,餐具也有了许多革新,但人们仍然实行分餐而食的办法。

“可帅也没用,我也不知道啊,爱谁谁!”

周楠楠:“……”

李亦儒继续:

“会食制应该出现在唐代引进胡人的高桌大椅之后。高桌大椅的出现,这是我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唐代时椅子就已经很流行了,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9位规规矩矩的男女。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这已是众人围坐一起的会食了。”

“不想!诶,你这个词怎么怪怪的?”

“那不说了。”李亦儒拿起手机,默默地刷起了微博。

“想想想,你快说!”

李亦儒放下手机,优哉游哉地喝了口茶水,才道:

“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广招宾客,礼贤下士,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数千食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一样的食物。

周楠楠一头问号:“那为什么我们的古人最初是分餐制啊,这个很奇怪啊,大家凑在一起吃东西多方便啊!

而且,究竟是什么原因,分餐制在我国退出了历史舞台呢?”

“这个啊!

首先,食物匮乏,只得分餐!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往往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共同生活和劳动,主要靠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

第164章 李亦儒详解吃文化 (第2/3页)

的称席。筵席之称,由此而来。进餐方式除了席地而坐外,有身份的贵族凭俎案而食。后来我们常说的‘举案齐眉’的案指的就是这个。

……

以小食案进食的方式最晚在龙山文化时期便已出现。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出了分餐制在我国古代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分餐制的产物。

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史记·孟尝君列传》里也有分餐制的佐证,孟尝君你知道吧,就是特屌的那个人,你想听‘特屌这人’的故事么?”

阅读巨星从诗词大会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