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宋新帝国

〖我的大宋新帝国〗

第四十章 中秋庆典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竹竿子又称“参军色”,相当于后世的报幕人,因手执竹竿而得名。

其作用不仅仅是念口号和向观众致词;还包括了引领歌舞。

另外伴奏的乐队称“后行”。

宋代队舞演出有一定程式:先由“竹竿子”向观众介绍节目内容,多用四六对句的骈体文,称“致语”;然后引导歌舞队上场,称“勾队”。

歌舞演完,“竹竿子”再度招呼全体歌舞队上场,称为“放队”或“遣队”。

宫廷队舞讲究庄重,整齐划一,中心思想非常明确,以祭祀和壮观的向心力为主。

而民间队舞和百戏中的舞蹈,则各不相同,基本上每出戏都有不同的情节,以热闹为主。

看到赵德昭进来,王承衍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国舞蹈中的戏剧因素在春秋时代已出现,但到宋代宫廷队舞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已出现了角色分类、表演,加进了歌唱、致词等。

北宋建国之初,赵匡胤鉴于唐末五代时期各强势武官拥兵自重,甚至可以割据一方的历史教训。在在961年,就颁布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治国方略。

唐末五代时期,割据混战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乐官受宠,宦官干政等违背礼乐之事时常有之。

五代时期的各个割据政权几乎完全丧失传统的礼乐制度,甚至出现政权统治者的祭祀仪式与一般民众有所差别。

《新五代史·晋本纪》中曾对此做出描述:“焚衣野祭之类,皆间巷人之事也,用之天子,见礼乐坏甚。”

一曲队舞结束,王承衍手里的竹竿指了指队伍里面的三个人,几个内侍立即会意地叫道:“韩崇训,石保吉,高处亮你们方才动作慢了半拍,一会儿重新排练一番,切勿再出错。”

三人不敢反驳,一一应是,重新回到队伍里面。

看到王承衍手里拿着的竹竿,又不敢说话,赵德昭就知道,他今日是宫廷队舞的“竹竿子”,负责报幕。

宋朝的歌舞承接唐朝,一般分为三段:“散序”、“中序”和“破”。但因唐代大曲过于庞大,宋代仅采用其中一部分。

宋代队舞的主体是歌舞队,相比唐曲多了竹竿子这个角色。

统治者的祖宗祭祀,如此重要的礼仪庆典居然与普通民众相同,可见礼崩乐坏之严重。

赵匡胤十分重视传统礼乐的恢复,宋朝上下无不上行下效。

像精通音律的高怀德,这两年就谱曲比打仗多,并且上下搜寻古书典籍,在963年就确定了一套新的祭祀程序与音乐。

宋朝队舞分为三大类: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中的舞蹈。

宫廷队舞在唐代队舞的基础上发展为宫廷队,小儿队和女子队舞。

第四十章 中秋庆典 (第1/3页)

御花园靠西北角的一处院落,如今已经被封了起来,赵德昭一进院子,就看到了满头大汗的王承衍,正带着一群权贵子弟们领舞,指点不足。

这一帮身娇肉贵的权贵子弟,这个时候也少了几分跳脱,多了一丝稳重。

作为宫廷歌舞的一部分,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光荣,这个时候全部慎重以待。

看到赵德昭进了院子,石保吉和韩崇训两个小家伙跟他挤了挤眼睛,其他人却都装作没有看到他,心无旁骛。

阅读我的大宋新帝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