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北平

〖狼烟北平〗

第十八章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徐金戈从公文包里抽出一沓印着国民党党徽的公文纸扔在桌子上:“我这里有一些材料,请肖先生过目。”

肖建彪狐疑地盯了徐金戈一眼,拿起材料浏览了一下,然后神态自若地将材料扔在桌子上:“看来徐长官对鄙人的私事很关心啊,敢问您有什么打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徐金戈乘坐的吉普车停在这座宅院前,他没有急于下车,而是点燃一支香烟,透过车窗打量着这座宅院周围的街道形貌,这是他的职业习惯。

徐金戈通过审讯花猫儿等人获得了不少肖建彪的秘密,他又通过保密局系统将肖建彪在重庆时的情况查个一清二楚,这个行踪诡秘的“彪爷”终于浮出了水面……徐金戈一旦锁定目标,脑子里的计划也就渐渐形成了。

当年肖建彪指使手下人趁卢沟桥开战,城内人心惶惶之际血洗了“笠原商社”佐藤一家,劫走包括马湘兰的《兰竹图》在内的大批文物字画和财物。肖建彪趁日军与29军在南苑激战之时携部分文物逃出北平,最后辗转到了陪都重庆。也多亏了这批文物,他在重庆官场上以文物行贿,上下打通关节,在不长的时间就建立起一个覆盖国统区及大部分沦陷区的走私物资销售网。肖建彪是个没有任何原则的人,只要有利润,他甚至可以和魔鬼做交易。徐金戈在侦查中发现,肖建彪曾与国防部、全国赈济委员会、难民救济署、交通部等部门的官员勾结,将盟军通过“驼峰航线”运送到中国的军用物资倒卖到敌占区去,他的客户除了有汪伪**的高官,他甚至还直接和日本占领军做生意。就凭徐金戈掌握的情况,肖建彪这个浑蛋枪毙他十次都不多。

徐金戈走上台阶,按响了门铃……

大门开了一条缝,看门的大汉探出头来,上下打量着穿军服的徐金戈,嘴里还算是客气:“这位长官找谁?”

“徐长官,鄙人肖建彪有失远迎,给您赔罪了。”长袍马褂的肖建彪走进客厅拱手道。

徐金戈转过身来:“哦,你就是肖建彪先生?见你一次很难呀!”

“在下肖建彪,下人无知,怠慢了徐长官,鄙人已经责骂过了,还请徐长官海涵。”

徐金戈开门见山道:“肖先生,徐某无事不登三宝殿,既然来了,肯定是公事,还得请肖先生配合。”

“徐长官有事尽管讲,我肖建彪无不从命。”

“你去通报一下,我要见肖建彪先生。”

“对不起长官,您是……”

“我是国防部保密局的徐金戈少校。”

“您……预约过肖先生吗?”

徐金戈的怒火爆发了:“预约个屁!见个肖建彪还要预约?他当自己是谁?老子是给他脸呢,快点去!”

繁华的菜市口也是旧京城的杀人之地,自1644年清顺治帝“定鼎燕京”,君临天下,菜市口随之成为京城法场,究其何故,全拜其繁华所赐。早在唐代,菜市口所在的广安门内大街(时称檀州街)就是幽州城的闹市,据史家考证,金代将领兀术的宅邸也在这条街上。《礼记·王制》里提到:“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闹市做法场的历史在中国源远流长,清朝只不过是延续传统罢了。当年翰林院编修许承尧作过一首《过菜市口》:“薄暮过西市,踽踽涕泪归,市人竟言笑,谁知我心悲?此地复何地?头颅古累累。碧血沁入土,腥气生伊蹶……”清朝时菜市口的刑场就在“鹤年堂药铺”门前。行刑的前一天晚上,刑部官员会通知“鹤年堂”掌柜准备酒菜。第二天,就着鹤年堂门前的骑楼搭好席棚,摆好案几,是为监斩台。犯人从刑部大牢押出,站在笼子车里出宣武门,一路向南到菜市口,跪到鹤年堂门前开刀问斩。

京城的百姓自古就有看热闹的嗜好,对人头落地的惨烈及血腥之气往往兴趣盎然。当年凌迟大盗康小八,菜市口一带人山人海,人头攒动,行刑时竟发生骚乱,踩死、挤伤数十人,全因争先恐后抢占最佳观看位置所致。

刑场是受刑犯人生命的终结之地,也是芸芸众生的娱乐消遣之场所,对监斩官和刽子手来说,行刑的日子也是发财的日子。监斩官勾决犯人的朱笔被认为可以驱邪,捆绑犯人的绳子据说拴牛牛不惊,泡人血的馒头可以治痨病,就连刽子手的运刀速度和砍头技巧都能有笔不小的进项。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大臣沈家本奏请光绪皇帝删除凌迟等重刑,光绪帝准奏下旨“永远删除,俱改斩决”。19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仿照西方近代刑法体例、原则制定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出台,斩首之刑被废除。菜市口的血腥气渐渐飘散于历史的深处……也是这一年,大清朝垮台了。进入民国以后,杀人刑场不再设于闹市区,京城的老少爷们儿也从此少了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

抗战前,大名鼎鼎的“三合帮”帮主肖建彪就住在宣外大街菜市口丞相胡同15号,这是个相当讲究的三进四合院,此为咸丰年间吏部左侍郎钱晋尧的宅子,老爷子死后子孙不肖,吃喝嫖赌将家产败尽,这宅院就到了肖建彪手里。

这一骂比什么都管用,看门大汉马上知道此人有来头,不然谁敢这么横?能指名道姓骂彪爷的人,八成都是惹不起的。大汉深深地鞠了一个躬:“长官息怒,请客厅里用茶,我马上通报肖先生。”

肖建彪的中式客厅大门为镂空樟木格子门,门上刻有《石头记》插图木雕,几十幅各不相同,基本涵盖了《石头记》的故事梗概。门前四根柱头各雕两个八仙过海的故事,推门入内,横梁挂有前后两块匾,主匾是堂名“百忍堂”,副匾居然是于右任的手书“风月无边”。肖建彪的客厅不算大,一色明清风格的红木家具,从客厅布置上看,还不算太奢侈。徐金戈坐在一把明式圈椅上,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墙上挂的字画。客厅东面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三尺画幅颜色古旧的山水画,徐金戈仔细看看画家的落款“苦瓜和尚”,他想起这是清代画家石涛的别号,画面的空白处印有不同时期的收藏印章,徐金戈辨认了一下,没有发现清朝皇室的收藏印章,他断定此画一直在民间流传。石涛传世的作品较多,年代也不过二百余年,除了少数被皇室收藏的精品,在民间流传的作品价值还比不过同为明清时期的米万钟、蓝瑛、文震亨等名家的作品。但徐金戈却很喜欢这位画家的绘画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此人作画构图也很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其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徐金戈回过头来,发现西面墙壁上也挂着一幅画儿,似乎是兰竹图案,他快步走过去先看了看落款,上面赫然显出“马湘兰”清秀的字体……徐金戈心里明白了,这就是那幅文三儿提过的“窑姐儿的画儿”。

那天在“翠云轩”茶馆时,文三儿怎么也想不起来“马湘兰”的名字,只说是古代一个窑姐儿的画儿,画的是兰花和竹子,琉璃厂“聚宝阁”的陈掌柜以三千大洋的价格卖给了日本人佐藤。徐金戈对此价格印象很深,他知道在民国二十六年三千银圆的价值。为了慎重起见,徐金戈还专门装扮成文物收藏者走访了不少琉璃厂的文物商,有不少人还记得当年《兰竹图》那桩公案,都说“聚宝阁”的陈掌柜是个倒霉蛋,他命里没福,消受不了马湘兰,那幅《兰竹图》只能给他带来灾祸,最后八成是让马湘兰给方死了。当年燕京大学的学生们抵制日货正在火头上,不知死的陈掌柜财迷心窍,硬要把《兰竹图》卖给日本人,这不是找倒霉吗?结果这事儿不知怎么传了出来,让大学生们把铺子给砸了。据说砸铺子时人挺多,一些流氓地痞也跟着浑水摸鱼,陈掌柜多年积攒的家当毁于一旦,人也被打伤,这个倒霉蛋破产以后被人四处逼债,急火攻心,日本人进城以后就下落不明。琉璃厂一个摆地摊儿的老头儿说:“听说陈掌柜死了,亏得他死了,不然他活下来现在也得倒霉,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卖给小鬼子,不办他个汉奸罪才怪。”

看来,这就是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那幅《兰竹图》。

第十八章 (第1/3页)

宣武门外菜市口丁字街路南有一条叫丞相胡同的横街,因严嵩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在清末光绪年间的《详细帝京舆图》上,丞相胡同还叫绳匠胡同,后来才陆续改名叫神仙胡同、丞相胡同。

旧京城的菜市口是个繁华之地,其“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风貌常被文人们津津乐道。清朝修建铁路之前,外省人士进京主要有两条路:京杭运河沿线诸省人士经运河,过通州进京;京汉路沿线、西部诸省人士过卢沟桥,由广安门进京,后者占外地进京人员的七八成。

进了广安门,迎面就是菜市口,此地自然客栈会馆云集,商铺茶楼林立,仅卖剪刀的就有“王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老汪麻子”等若干家店铺。丁字街路南有以馓子麻花著名的南来顺饭庄;米市胡同里有京城最早的便宜坊烤鸭店,路北铁门胡同西边一点有鹤年堂药铺和吴裕泰茶庄,北半截胡同南口还有个大名鼎鼎的“广和居”饭庄。

自清朝到民国,曾在京城活动的文人、政治名流,与菜市口不沾边的恐怕没几个。北半截胡同有闹“变法”被砍头的谭嗣同旧宅;南半截胡同有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故居;米市胡同里有李大钊、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的旧址,康有为先生也曾经在此居住。至于丞相胡同,居住过的名人就更多了,曾国藩、左宗棠、龚自珍、刘光第、蔡元培等人都如雷贯耳,“鉴湖女侠”秋瑾曾在丞相胡同内的女学堂担任过教习,李大钊曾在胡同内创办过《晨钟报》……

阅读狼烟北平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