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二百八十章 优势互补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杨承平的声音适时响起与之附和,摇头晃脑之间,相视而笑。

千万和春住。”一首卜算子诵毕,杨承平叹道:“楚知县见识果然不凡,没来江南之前,便知江南山水之秀在于春。让人钦佩。

语气之中流露出恨未能与之相识的意思,可能连楚质也没有料到,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凭着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自己已经不知不觉中名扬天下,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偶像。

“楚钱塘赴任已久,近在咫尺,难道杨兄就未曾登门拜访”许汉卿有些惊讶道。

“许兄何必明知故问,我前不久才从蜀地返回,又逢琐事缠身,哪有这个时间啊,况且人家身为一县之尊,每日忙着救民于水火之中,就算我有这个念头,也不便贸然前去打扰。”杨承平叹气说道:“若是耽误了赈灾之事,让我于心何忍。”

“杨兄高义,却是小弟疏忽了此点。”许汉卿惭愧说道。

两个人并不是在惺惺作态,不要以为只有出身贫寒的官员士子才会关心百姓,而世家子弟不解民间疾苦。只懂享乐。

这显然是对世家子弟的误解,要知道古代社会千百年来和朝廷统治国家的,从来都是世家大族,作为朝廷的根基支柱,如果只懂得一味的压迫平民百姓。那激起民愤之后,世家便会与朝廷一起埋葬。

所以真正的世家,特别是千百年不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姓是质朴的,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患难时候,谁是奸商谁是好人立时一目了然,心中自有一本帐的百姓。对某些黑心商铺唾骂不已。而真心赞叹那些良知未泯的商家。

当然,对于那些一心向钱看的商家来说,被骂几句又不损失什么,只要利益丰厚,哪怕天天让人戳背脊、操祖宗八代也没有关系。

烟雨楼,依山伴湖,清晨时候,阳光明媚,没有午时那样毒烈,阵阵丝丝缕缕的清风,不时从山间拂拭而来,给人丹分清凉之余,也使得清净碧透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波纹。

三楼一间门窗尽敞的雅间内,身穿淡蓝衣袍,临栏而立的杨承平微笑说道:“许兄,你来得真不是时候,若是提前三四月前来,春暖花开之际。从此望去,山间云雾迷蒙,清风卷动。变幻莫测,人立于此,无,雨却觉湿意浓郁,如同空山蒙雨扑面而来,那时,烟雨楼才不负烟雨之名。”

“可惜不能一睹杨兄所述美景。”杨承平旁边的年轻人正是许汉卿。却见他悠悠站在栏杆旁,双手负背,含笑叹息道:“久闻江南江,水秀美天下,如同绝代佳人,有词云:水是眼波横

第二百八十章 优势互补 (第1/3页)

江几日,杭州城可用个忙字来形丁衙役忙着从咯押浑搬这米粮到官铺内。而百姓忙着挥撒着银钱将官铺内的粮食扛走。个,个都忙的不可开交,特别是在这种炎热的天气下进行这种体力劳动,简直就如同一场酷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今非昔比,粮价涨得那么厉害。若是再不做好准备,恐怕以后的日子更加难过。

其实城中百姓并不是户户都缺粮的,有些人家连来年过冬的粮食都已经储备有,根本无须再购置米粮。只不过人们都有种从众心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见到人家都去买粮,有种莫名的要迫感,根本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一概随着大流走。

官营米粮就那么几间店铺,而且还是限制购买,本来买的人已经够多了。有的百姓却不断循环排队,想多买些粮食回家储存,这样一来,就算店铺内的米粮还没有耗尽,但却给人供不喜求的感觉,火爆的场面进而使得百姓越加心急。

还好让百姓感到欣慰的是,这年头奸商是很多,但善商也不少,抛开那些米价居高在每斗两三百文的商铺不提,杭州城中,也有十来家粮店价格与官铺保持一致,有的只高那么一两文钱。百姓倒也能接受。

阅读在北宋的幸福生活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