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二百八十七章 你怎么在这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所以说,施花济民绝对是场获取政绩、官声、民心的好差事,往年都是由知州亲自出面主持,现在让楚质负责,摆明是想让他进步啊。

当然。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如果没有人扶持,或者一些机运的话,就算立了多少功。也只会成为别人的嫁衣,但楚质却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机运不用说。对于楚质,皇帝赵祯肯定有些印象,而以楚质的人脉,自然不缺少扶持的人。

也就是说,只要辛劳几日,却能少奋斗好几年,楚质表面上谦逊微笑,心里却乐开花来。对于范仲淹的一丝埋怨顿时消失无影无踪,感激之情立时上升到一个难以攀升的高度。

其他两人自然看不出楚质的心思,感叹了番之后,随之收拾了心情,仔细观看楚质罗列出来的妨疲措施,你一言我一语的加以完善起来,毕竟说到与实际相联系,楚质考虑的还不够周到,难免有疏忽地方,而且由于两人的引发,楚质也想到不少新法子。

一个时辰之后。一份面面俱到的防疫实施方案,在三人的商讨下,立即成文,但还不能即刻实行,还要请示范仲淹。

仔细观阅方案。范仲淹一锤定音,批示道:“如此甚好。擢钱塘知县楚再,即日施行。”

短短一行字的批复。也预示着楚质几日的繁忙,要向各寺庙道观懂医集的和尚道士求助,要与药铺协商买药事宜,同时还要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了解百姓分布情况,考虑片刻,楚质毅然决然选择”微服私

说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古代升官降职,除去皇帝与当权大臣的主观好恶之外,讲究的无非是功过两字。有功必升,有过必降,最理想的时候,肯定是这样,当然现实往往很不理想。总是存在各种客观因素的阻挠,不过。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这是官场的铁律,得到天下百官的拥护。

接着问题就来了。怎么证明一个官员有功呢,特别是地方官员,不在皇帝大臣们的眼皮底下,总不能偏听偏信吧,这个时候,各地监司、御史、通政司、采风史的功能体现出来了,同时朝廷也开始制订一套严密的官员升迁标准出来。

一般来说。地方官员的职责,无非是治理地方、教化百姓、征税纳赋、督促继役、劝农、讪狱、驿递、水利、仓库,等等,如果能能将以上事宜办得妥妥当当。井然有序,只能说得上是称职,未必有功。以这次杭州旱灾为例,各级官员努力赈灾济民,这只是他们的职责做好了只是奉公职守。做不好就是失职,没有功劳可言,所以有些官员才会表现得很平淡,没有丝毫的热情。

在本应要做事情的基本上,做得更加突出,得到众人的一致赞扬,这才是所谓的功劳。问题在于,这个,定义,界限十分模糊,就像这次范仲淹平息粮价。稳定民心。自然是场功劳,但未必能得到众人的一致赞扬,因为那些奸商肯定恨得咬牙切齿,不用指望他们说好话。

而预防疲病,施药救民却不同,疲情才不管什么贫寒富贵,谁染上谁倒霉,对于出面主持这项工作的官员,没人会说半个不字。私底下恶评也不成,不然就成为忘恩负义之辈,受众人指责。

第二百八十七章 你怎么在这 (第1/3页)

“也不尽然是篮非大人政事达练。//。qb⑤。cOM\\丽敏有才,出兹刚引太守赏识。委以重任。”刘仁之在旁说了句公道话。

好像是在夸赞自己。楚质矜持微笑,感觉这回接到不是件苦差事,好处反而不少。只是不知道这好处到底是什么而已。

见到楚质似乎还没有明白过来,刘仁之解释说道:“施药济民、安抚民心,乃是为官者之仁政”

在刘仁之的明示下,楚质才渐渐了解,原来主持施药济民是一场功劳政绩,跟官员的绩效考评有关系,虽然说,每逢盛夏时季,疾疫流行,地方官员施药济民似乎是一种惯例,但惯例之所为是惯例,也就是说朝廷本身并没有要求官员这么行事。

阅读在北宋的幸福生活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