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

〖历代王朝更迭〗

第109章兵指玉门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此时的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但宣帝对于赵充国的见识谋略等方面的才能还是很敬佩的,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宣帝心中便生出了请他挂帅平定叛乱的心思。然而,宣帝又有些担心他年老,精力和勇略不足。于是,便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看看赵充国,向他咨询谁可以担当重任。

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即是,打仗不能纸上谈兵,而要亲临前线观察,然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对策。并向宣帝请求,将平乱的事情悉数交到他的手中,皇帝定然可以高枕无忧。宣帝闻言,欣然答应。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追青云之志。”赵充国虽年逾七十,却依然督兵西陲。他在获得宣帝的准许之后,迅速领骑兵八千余人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做好战斗准备。羌人听闻是当世名将赵充国来督战,心中大为恐惧。羌人耐不住前去挑战,赵充国始终坚守不出。用自己的名气和大汉的威信,不断的招降一些部落,最终瓦解了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

在赵充国对西羌各部落进行怀柔治理的过程中,为了防事变于未然,他苦心孤诣,实地考察,终于得到良策。回到长安,赵充国三次上书,向宣帝提出“以兵屯田”的主张,得到宣帝的赞赏。从此,汉朝将“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这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缓解了汉族和羌族的矛盾,使得二部族在西凉各地一直和平共处百年之久。

第109章兵指玉门 (第3/3页)

向宣帝报告这里的情况。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羌人中最强盛的先零部落和其他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并歃血为盟,规定一起向中原进军,反抗汉朝官吏的暴政。

探马很快就将消息传到宣帝耳中,闻讯朝野震动。此时,霍氏一门已经被诛除,赵充国成为国家的巩固之臣,与黄霸、萧望之等人共同辅佐宣帝。当此之时,赵充国挺身而出,向皇帝陈述道:“羌人最大的隐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羌族与匈奴早就打算联合;二是羌族原来各部落互相攻击,易于控制,但近几年来他们‘解仇合约’,共同反汉;三是羌族还可能‘结联他种”,即与其他种族联合。’综上所述,赵充国提出了“宜及未然为之备”的建议。

宣帝和众臣都以为有理,一月之后,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击鄯善、敦煌,以切断西域与汉朝的通道。赵充国遂向皇帝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加强军事上的边防;二是离间羌族各部落而侦探其预谋。并且,赵充国还认为,羌人之所以如此,肯定还会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为此,需要做万全的打算和长远的准备。

阅读历代王朝更迭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