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

〖历代王朝更迭〗

第148章更始灭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公孙述字子阳,关中三辅之一的右扶风茂陵人。他精明干练,能力超群。可谓才德兼备。除此之外,其父亲在西汉之时,也是一方高官,家族教育之下,使得公孙述也精通为官之道,治理吏事民政,井井有条。据传,天水太守听说公孙述是一个能员干吏,对其极为赏识,将其任命为县令,管辖陇县、街泉、阿阳、成纪、望垣等五个县。后来,公孙述又在王莽手下任川蜀之地一个郡的郡守,并逐步取得当地豪强与民众的支持,将踞在成都的宗成等人的部队打得大败,同时,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派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率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面对天下另一个数一数二的重镇,前朝都城长安之时,刘秀却没有丝毫办法,他不可能兵分两头。那边有他最为亲信的邓禹在负责,只可惜邓禹在攻打长安赤眉之时,犯了糊涂,坐失良机。

终于,邓禹所谓的机会来了,可等他到达长安,才发现其实自己一无所得,就连前朝皇帝皇后的陵寝,都遭到赤眉军的无情挖掘。他甚至听闻,赤眉军将吕太后的尸体挖出,众人见其依旧光彩照人,遂兽性大发,对其非礼。邓禹当即大怒,后悔不已,而军中士气也跌落到出战以来的最低谷,为了鼓舞日益低落的士气,邓禹将汉军驻扎在汉武帝时为了演练水军而修建的昆明池边,同时设宴慰劳全军将士。不久,邓禹又选择良辰吉日,按照礼仪到汉高祖的寝庙前祭奠,对赤眉军挖掘过的诸陵进行了清理,将死人尸骨重新入殓安葬。并且将散乱在各处的西汉诸位皇帝的神主牌位收集起来,派人护送到洛阳。此外,邓禹还设置了守陵官数名,派兵防守,防止再次遭到盗窃和挖掘。最后,他还将更始帝刘玄的尸体改葬于霸陵。

邓禹完成了收复长安的重任,但却没有达到刘秀的预期效果。

其实,在赤眉军逃离长安之后,天下已经初定,但是刘秀依然不能就此放松,他需要面对的,还有边陲之地的诸多分裂势力。自更始政权败亡之后,函谷关以西,邓禹的西征军、樊崇的赤眉军、隗嚣的陇西军、刘玄的更始军残部、公孙述的巴蜀军、窦融的河西军,便以长安三辅为中心,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血战。特别是公孙述、隗嚣、窦融三人,要么控制着河西之地,要么坐拥川蜀富庶之地,当年高祖斩白蛇起义,就是从川蜀发迹,一步步鲸吞天下。因此在地理位置上看,公孙述、隗嚣、窦融三人都具备问鼎天下的实力。

反观这三位枭雄,对刘秀争夺天下最具威胁的,就是公孙述。

第148章更始灭 (第2/3页)

道自己的队伍需要补给线,却不知道,此刻赤眉军数十万大军亦是如土匪一般,四处抢掠。长安民众特别是其中的豪强地主,都真心地希望邓禹大军可以入主长安,赶走赤眉军。如果此番不趁着天下归心的时机收复长安,即使将来如邓禹所说,长安兵不血刃就可以归附到自己的手中,不仅难以获取民心,亦难以挽回长安的财物粮草损失,更会让赤眉军四处流窜,为天下带来更大的困扰。

刘秀到底是技高一筹,他早就看到了攻取长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而多次派遣使者前去敦促邓禹出战。哪知邓禹竟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刘秀远在洛阳,鞭长莫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邓禹一再失去良好的战机。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月,长安城的赤眉军再也无粮食可以抢掠,而那些豪强贵族们,要么私藏粮食,要么举家搬迁,赤眉军只能放弃长安。然而,长安虽然变得一贫如洗,其间的琼楼玉宇却没有多少损坏,为了不给邓禹等人留下任何财物,临出城之前,樊崇下令纵火焚烧长安城,将长安城里的皇宫殿宇全部焚毁。可怜昔日繁华富庶的长安城,如今皆化作一片火海,成就满目的败墙和瓦砾。

其实,早在数月之前,刘秀就获取了洛阳。相比于邓禹而言,刘秀在很多方面都是邓禹不能企及的,特别是刘秀在登基称帝之后,其全局性的战略眼光就逐渐显露出来。定都洛阳,亦成为他精明过人的体现,他从王莽和更始帝的下场中得到教训,认为在内战时期应避开长安。此外,定都洛阳,更有他的政治军事上的全局考量,洛阳可以更方便地从大平原的关键经济区得到供应。在以后几年,刘秀稳步而有信心地把他的领地向四面八方扩大。

阅读历代王朝更迭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