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三国之谋伐〗

第八十四章 大汉光明的未来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裴潜又指着另外一样东西道:“陛下,此物丞相命名为红薯,亩产二十到三十石之间。”

“二十......到三十石?”

君臣们傻眼了。

这等产量,简直是不可想象!

做梦都不敢想象大汉土地上能有这种产量作物。

听起来恶心,但这确实是后世明清时期,乃至于民国和建国七八十年代的常态,甚至到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很多偏远农村依旧保留着这种习惯。

只能说还算幸运的是陈暮倒是知道这种沤肥的方法,毕竟他并不算城里人,老家就在农村,小时候还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过几年。

在陈暮当青州刺史的时候,他就在青州大力推广这种沤肥方式,才算是把汉朝的沤肥技术提高了一大截,达到明清时期以及我国建国初年的水准。

可即便如此,人工沤肥增加的产量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以汉朝的农业水平,就只能靠人工沤肥,增产完全达不到化肥的程度。

而且汉朝的沤肥技术还很落后,要到明清时期,沤肥技术才能达到封建王朝的巅峰。

这种沤肥技术,后世80后90后的农村小孩应该记得。

茅厕建在猪圈里,在茅厕下方挖一个粪池,人和猪产出的粪便排进粪池当中,然后掺入草木灰之类的东西进行发酵。

种粮食的时候,再用一个长柄的勺子从粪池中舀粪水进桶,挑到菜地或者田地里去浇灌。

“哦?六到十石?”

刘备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说道:“那岂不是亩产千斤?”

裴潜应道:“是的陛下,这是美洲百姓常用食物,在美洲那边产量比较低,当地人只会随意洒落种子,看天收成,亩产只有四五石。我们在当地利用粪便草灰沤肥,施肥之后最高能到十石,平均也在八石左右。”

“哈哈哈哈。”

刘备满意地点点头,左右看看,对荀彧荀攸杨彪赵温等人说道:“不枉丞相花费巨额钱财,去海外寻找此等良种呀。有了此物,大汉就少了很多饥民了。”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这些东西的产量已经算是很低的了。

因为后世产量比现在要高很多。

如花生米正常情况下,后世亩产一般在三百到四百公斤左右。

换算成汉朝单位,就是六石到八石之间,也就是750汉斤到1000汉斤。

但那是在后世拥有充足化肥的情况下。

汉朝一石等于120汉斤,这样算起来,最高产量二十石,能达到2400汉斤,相当于1000现代公斤。

而当时汉朝的粟和麦,亩产基本维持在两到四石之间,平均在三石左右。

换算下来的话,即便是按最高产量四石算,也不过是亩产200公斤而已,跟土豆产量相比,差了五倍!

这让从未见过如此高产作物的汉朝君臣们怎么能不惊讶?

然而这还不止。

杨彪笑着拱手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此趟出海,堪比神农尝百草也,这都是神人之功,皆陛下与丞相之功绩也。”

“诶,这皆是丞相高瞻远瞩,朕又无甚么功劳。”

刘备嘴上这么说,表情却更加高兴。

自家四弟有远见,脸上有光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识人之明嘛。

然而裴潜却笑着说道:“陛下,这花生与玉米产量虽丰,与另外两样东西相比,却是差了许多。”

等王植挥手后,第一个宦官走进来,手上的托盘里摆放着一些褐色果实。

裴潜介绍道:“陛下,这是美洲特产,丞相听闻它的模样之后,起名叫落花生,可榨油,也可生吃、或蒸、或蒸、或炸都可,正常沤肥,亩产约四到六石。”

“四到六石?”

刘备高兴地抚摸着下颌山羊须,点点头道:“不错不错。”

裴潜见他喜悦,连忙摆摆手,示意下一个,等第二个托盘上来,又指着上面的玉米道:“陛下,此物金黄,丞相起名为玉米,亩产约六到十石。”

“哦?”

刘备惊讶道:“还有东西?”

裴潜指着下一样东西笑道:“陛下,此物丞相命名为土豆,亩产十二石到二十石之间。”

“十二石到二十石?”

刘备与满朝大臣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第八十四章 大汉光明的未来 (第2/3页)

商量过,由裴潜来一一介绍。

因此裴潜立即起身道:“容臣为陛下讲解。”

门口的王植挥挥手。

外面广场上的马车早已经卸下,宫中侍卫将东西从马车上取下来,然后由宦官一一装盘,站在门外排队。

阅读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