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三国之谋伐〗

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头城外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历史上班超击败贵霜帝国的七万大军,也是如此,打到西域以东的时候,补给线过于漫长,被班超以逸待劳轻松击败。

所以为了不重蹈覆辙,贵霜帝国的将领就必须选择步步推进的战术,等国内的粮草运到后才能继续前行。

然而这种打法非常考验国力。

目前能够维持这种打法的国家,只有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和大汉帝国。

而鼎盛时期的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倾尽国力偶尔打一次或许还行,但想要长期远征,国力根本坚持不住。

可以说之所以韦苏提婆二世敢于进攻西域,除了眼馋于棉花贸易的利润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知道大汉和安息帝国没落,罗马帝国太遥远,才敢于出兵。

不然的话,就凭当初班超的战绩,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劳师远征。

现在得知大汉帝国已经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幽州涿郡现在就正在大力发展纺织业,最近几年开设的工厂越来越多,大量招募女工。

值得一提的是,陈暮其实知道一点缝纫机的原理。

他8岁的时候还属于改革开放的第二十年,也就是1998年左右。那个时候正处于激荡春风年代,南方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缝纫机,陈家也不例外。

但知道一点不代表全知道,所以在与马钧的商讨过程当中,只能把有限的知识和盘托出,看马钧能否弄出来。

只是过去了多年现在还没有消息,看来难度非常大,想要一蹴而就没那么简单。

现在是210年,也就是公元3世纪初。

罗马帝国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塞维鲁王朝,罗马皇帝塞维鲁正在进攻南苏格兰地区,内乱已经显现。

安息帝国则已经处于灭亡的边缘,长期被罗马帝国摁在地上摩擦,内乱不止,国家民不聊生,很快就要灭亡被萨珊王朝取代。

至于大汉帝国,也不过是刚刚从内乱当中恢复过来,经济和农业发展虽然迅速,但人口还没有完全恢复到鼎盛时期。

因此唯一还保持着鼎盛时期的贵霜帝国,就成为了中亚地区最强大的霸主,要再过四五十年才会率领下去。

根据东晋僧人法显去印度取经时记载沿途景色的说法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如果是少量商队或者个人前往,还能够通过。

但想要通过十多万的人军队以及不可估量的粮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贵霜帝国只能选择绕远路。

而得知大汉出兵之后,贵霜帝国的远征军将领不得不选择停下来。实际上一路征程并非是打不过沿途国家,而是完完全全被后勤拖垮。

陈暮从洛阳南市进入了这座风雨飘摇数百年的大汉帝都。

回到家中休息了几日,就又进入工作状态。

章武十年,整个大汉都继续按照它新主人的规划中运行着,虽然缓慢,却步履鉴定,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

四月份,关羽和张飞就抵达了西凉。

经过大半年的粮草积存,西凉的武威郡成为了大后方,粮草堆积如山。

再加上这几年从湖南的湘江水系疏通了原来秦始皇时期挖的灵渠,荆州地区与广州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多年下来,逐渐变得繁华。

周围诸多国家都往大汉扎堆,从交通方面来说,是因为海运以及航运大发展,让周围国家的人过来更方便。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因为大汉经济从这几年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的缘故。

粮食问题基本解决,手工业从事者就会变得多起来。

纺织业、陶瓷业、茶业等等。

六月份,二人领八万大军兵出玉门关,抵达了鄯善国。

相比于大汉,贵霜帝国就正的属于劳师远征,他们要绕的路实在是太远,到目前为止,持续了近三年时间,也仅仅只是征服了大半个西域而已。

在西域的东面,天山一带,罗布泊一带的七八个国家,贵霜帝国到现在都还没有摸到跟前,还在龟兹一带打转。

没办法,贵霜帝国其实也有近路连接西域,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唐僧取经的那条路。

可实际上瓦罕走廊不仅道路极为狭窄,而且气候复杂多变。

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头城外 (第2/3页)

汉统治多年,已经从奴隶制国家升到了封建制国家,国王被大汉封为世袭罔替,虽然实权掌握在汉人手里,但百姓的生活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说原来的倭奴国百姓连人都不算,只能算住在洞里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猴子的话,那现在至少还算个人。可以选择在福岛耕种水稻或者去金银铜矿山挖矿来维持生活。

压迫或许不可避免,然而大汉好歹是礼仪之邦,表面功夫还是会做到位,吃住和安全方面不用担心。不至于像后世欧美瓜分世界那样,把原住民和土著往死里杀。

而东南亚那边是因为橡胶产业转移到了那边,汉人开始大规模南下,广东渐渐成为通商口岸。并且在西汉时期,这里就是大汉与东南亚交流窗口。

阅读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