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少帅

〖摸金少帅〗

第067章 黄昏细雨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刘老,您可看出点什么”姒玮琪缓缓放下手里的茶盏,“我端详过这个镯子,除了看出这是尸玉的材质,也瞧不出其他端倪。”

尸玉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出土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了最可靠的依据。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即沁色,质指玉质,而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标准。

玉具有善于吸收其他物质的特性。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后,一方面会将近邻的物质吸入自己体内,同时,其体内原有的物质也会起酸化作用,特别是地中水银,会沁入玉质,同时相邻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种有色物质也皆随之浸淫到里面,所以凡出土古玉,都会沾染上某种颜色,这便是所谓的“沁色”。而古玉出土之后,经过人体的盘玩,其体内的物质成分由于受到人气的涵养,玉性又会慢慢复苏,从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丰富色彩。

据传,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外逃时怀中就揣着一块玉中之王“脱胎”,后来在路上送给追随皇室的军机大臣王文韶。“脱胎”是一块质地优良的羊脂白玉,经几百年埋于土中,饱经尸血气浸入,出土后又佩在人身上长达百余年,受活人气息渗入,然后又入土、再出土,几次反复才形成,存世罕见。据史籍记载,一块小小的“脱胎”浸入水中,可让一大缸清水映为通红。

出土古玉沁色之所以会千差万别,是由于入土的时间、地点不同,受沁的深浅程度不同所致。行业内有沁色“十三彩”之说,就是极言其色彩之多。古玉沁色的不同则主要和近邻物质有关,一般玉埋于土中,总会受到土的侵蚀,受土侵蚀较轻的称“土蚀”“土锈”,较重的称“土浸”“土斑”,它们都是受地气熏蒸而致。一般入土时间长的古玉,其“土锈”“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为含沙性的土已经渗到了玉的肌理中,并与玉合而为一了。受黄土沁的古玉颜色如栗子黄;受松香沁的古玉色如蜜蜡,呈淡黄色;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这是由于服装上的靛蓝深入到玉的纹理;受血沁的古玉颜色赤红,称“枣皮红”,色深的称“酱瓣紫”;受铜沁的古玉色如翡翠,称“鹦哥绿”,这是因为铜器入土后,产生铜绿,如果玉器在它边上,铜绿就深入其中,出土复原后色泽比翠更加娇嫩滋润;受地火影响的古玉则都变成白色,谓之“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等;受石灰沁的古玉呈淡绯色,经过盘玩后,色如绯霞一样光彩夺目。而水银沁有地中水银沁和殉葬水银沁之分,殉葬水银沁又有大坑大墓、小坑小墓之别。完全受地中水银沁的古玉,呈黄白色或微黑、微青的颜色;完全是大坑水银沁的古玉,呈黑漆色;小坑水银沁的颜色则在黑的深度和广度上比大坑要逊色;古玉上的水银沁,大则连成一片,小则成块分布,更有的像线一样细,这些都是因玉质纹理坚密的不同和所处环境不同而有区别,但均具有色泽黝黑光亮的共性。黑白分明的古玉,一半是由大坑水银所沁,一半是由地中水银

所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老拿起尸玉手镯,手微微一颤,说道“这是尸玉。”

“您给掌掌眼,这手镯到底是什么来历。”

姒玮琪给我使了一个眼色,叫我不要鲁莽,注意分寸,我也觉得自己太过着急,有些失态。

刘老比了比手边的椅子,示意我坐下,然后看了姒玮琪一眼,姒玮琪不动神色,气定神闲,只是顾自己喝着茶。

姒玮琪似乎十分信任这个刘老,且二人交情应该不浅。“五脉”存在数百年,与禹陵的交集早在历史的盘根错节中形成,因此,姒玮琪认识五脉中人,完全是情理之中。

第067章黄昏细雨 (第1/3页)

刘老跟我讲了有关五脉的故事。

这些故事虽然很动听,涨了不少见识,但眼下却并非我关心的,所以我只是听了一些大概,全然没有听进心里,事后想想,便觉得后悔莫及。

之所以没有用心听,是因为我心里装的全都是有关尸玉手镯的来历,于是,待刘老讲了一通之后,我便忍不住将尸玉手镯的事情说了出来。

我想,这也是姒玮琪今天带我来这里的主要原因。

阅读摸金少帅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