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大明第一臣〗

第二百三十三章 马皇后的智囊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李善长是会全程参与的,当然了,张希孟也不是提出草案就结束了,他还要负责监督落实,评估政策效果,进行后续的调整。

总而言之,双方不敢说亲如一家,但也没有势同水火,凡事必须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而这个新的决策模式,推出的第一项法令,就是针对昔日均田法大纲的说明……首先,原本的均田发包含口粮田、流转田和桑麻田三个部分,而这一次则是规定只有在一些土地贫瘠,产出很低的地区,才会保留口粮田。

换句话说,基本上就是最高纳入统治的淮西之地,由于洪灾战乱, 地广人稀, 急需恢复民生, 可以得到免田赋的口粮田。

到了江南地区,人口相对稠密,如果再给每个人分口粮田, 还免除田赋,那么好些鱼米之乡, 全都不用缴纳田赋了。

朱元璋家破人亡, 地主刘德却是完好无损,甚至还趁机多兼并了一些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肯定是朱家军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口粮田就叫停了。

如果日后打到了北方, 面对急需恢复民生,又人口稀少的华北地区, 也会恢复口粮田。

再有就是桑麻田……这个也需要调整,因为淮西之地,饱受黄河水患之苦, 需要恢复生态, 老百姓种果树, 种桑树, 保持水土,改善生活条件, 朱家军是不收税的。

但是到了江南,情况就变了,因为很多人把江南的桑田也视作桑麻田, 甚至有人把茶园也当成了桑麻田。

这要是也不收税,就没有道理了。

类比起来,张希孟这边相当于三省当中的中书省,李善长的中书省反而更像是负责执行的尚书省。

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决策过程,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虽然中华吴国披着三省六部的形,但是实质精髓完全不一样。

重大的法令,不是张希孟这边异想天开,就可以随便提出来的。

通常都要先形成构想,然后交由各方讨论,送到朱元璋面前决定下来,然后中书六部才会负责落实。

因此针对江南的桑麻田, 也是需要交税的,而且税率比起农田还要高一些。

说白了, 还是希望老百姓多种粮食。

不过前面也提到了,按照几千年形成的农业习惯, 老百姓出于对安全的追求,哪怕利润再低,也会喜欢种粮食,还用得着在税率上费力气吗?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群体了,地主大户!

毕竟不管多大的灾,佃户和饿死,地主大户可不会。

第二百三十三章 马皇后的智囊 (第1/3页)

中华吴国元年秋……以吴国公朱元璋并中书省名义,下发一连串新的法令。这些法令堪称均田大纲之后,最密集,最详尽的一批律令。

张希孟和宋濂作为法令的主要起草者,朱元璋批准之后,由李善长统领的六部负责执行。

而且自此之后,整个中华吴国的中枢格局也就成型了。

张希孟统领学士院,太学,通政司等衙门,基本承担起国家大脑的角色。由他们起草政令,朱元璋负责决策,李善长的六部负责执行。

阅读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