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时代

〖我的科学时代〗

第三百零七章 手工定装弹!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有了钢铁,才有一切。

……

“有意思,手工定装弹生产线,人力车床,论剑走偏锋,还是这小子在行……本质上这种手工定装弹模式属于复装子弹的演变,但相较复装子弹,定装弹的精度和杀伤力肯定更佳,同样缺陷非常明显,质量不稳定,产量低,如果要保证手工定装弹的质量,对人员的手艺要求较高。”柳树沟兵工厂厂部办公室,正准备完善10MW级汽轮机设计的庄前鼎,听完陈康讲解的内容之后,啧啧称奇,脑海已然浮现手工定装弹的各个生产细节画面。

一手铁锤,一手铁棒,砸出弹壳、被甲和盂子壳。

一台车床,车出弹芯。

弹壳冲棒顶头呈瓶型,这是因为汉阳造步枪的7.92毫米圆头弹,采用瓶型弹壳,一般而言需要收颈工序,但有了瓶型顶头则可以一步冲压到位。

被甲冲棒顶头呈圆形,很简单,因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是,余华这小子的想法实在是太多了,从昨晚上的二棍斜轧机,到半夜的传送带设备和手摇球磨机,临走之前还折腾了这个手动定装弹……

算了,还是那句话,债多不愁,虱多不痒。

“是,教授。”林婉笑了笑,她原本要去柳树沟铁厂旁边负责水泥立式土窑的技术指导,听到这个临时安排,只得同意。

话落,拿起笔记本和铅笔。

一行人离开办公室,来到兵工厂机械加工车间,心中已经有了腹稿的庄前鼎,很快找了三根直径十毫米左右的钢条,而后麻溜操控车床,加工出三根顶头形状不同且直径为7.92毫米的金属冲棒。

如今,兵工厂厂部的这间办公室和周边区域已经腾出来专供最高科学技术小组使用,保卫工作由总部警卫团接手。

“教授,我们能不能做这种人力车床?”陈康点头问道。

“没问题,这完全是机械结构,人力车床暂时不急,我们先去机械加工车间,把三种金属棒加工出来。”

庄前鼎点点头,内心对余华提出的手工定装弹模式颇感兴趣:“林婉,你负责记录一下,水泥生产的事情先不急,把这个搞定,余华这小子去榆林之前也要给我找点事情,头疼……”

子弹生产关系重大,稍微费一点时间,帮助组织部队解决弹药补给的问题,庄前鼎并不反对。

不是打了一次又一次的复装子弹。

“还有,为了适应缺乏电力,提高便携性,还可以造一种人力车床,采用类似缝纫机脚蹬结构,加一个飞轮,实现纯人力生产,如此便能随军行动,子弹产量可能会有所下降,不过提升了适应范围,毕竟大多数地区不具备电力供应条件。”

余华想了想,高速运转的脑海随即给出一种改进方案,微笑道:“您把这个方法告诉教授就行,教授知道怎么做这种车床。”

类缝纫机动力结构+飞轮,两个人脚踩的力量,足够满足车床进行车削加工的转速,这种专门车削弹芯的车床无需造的太大,只要能满足加工直径几毫米的弹芯就行。

如此,车床重量完全可以控制在50公斤以内,拆分为各部件后由三名战士携带,随军行动,极其适宜游击战和敌后作战。

讲道理,庄前鼎还是第一次发现,原来定装弹还能这么生产,余华的奇妙想法真是再次刷新了他的认知。

有趣。

真的特别有趣。

办公室里坐着林婉,她对于余华提出的手工定装弹方案满是意外,部队无法生产子弹的困难有目共睹,哪想到这才多久的功夫,余华搞了个手工定装弹出来。

重要的是,这不是瞎搞,而是极具实用性。

为了保持通信畅通和安全,军工局特地配备了无线电台,无论是信息交流,还是紧急事情,都能第一时间通知。

“嗡!”

伴随着一道汽车引擎启动运转声,整辆道奇卡车驶离柳树沟,迎着清晨时分的阳光,踏上前往榆林的路途。

属于1937年的大炼钢时代,来了。

什么二棍斜轧机,什么手摇球磨机,什么手工定装弹,什么人力车床,统统没有氧气顶吹转炉重要。

至于原料,一是由根据地供应,二是自我筹集。

“好,非常好,如此一来,甚至是一支连级部队都能生产子弹,自给自足,可以预见,你提出的这个方案将使部队弹药补给压力大幅度缓解。”陈康听到余华这个天马行空却极具实用性的改进方案,顿觉心动,连连称赞,作为出身部队的军事主管,他非常清楚余华提出的这种人力车床非常实用。

连级部队可常设基于人力车床的手工定装弹生产线,战时随军而行,闲时生产弹药,大大缓解后勤的弹药补给压力。

“临行之前一个小小的想法而已,很高兴我的知识与智慧能帮到战士们,陈局长,就到这里吧,不用送了。”余华面容含笑,立于原地,向陈康说道。

不知不觉,两人已从柳树沟深处来到入口,道奇卡车停在数米开外。

七个人+一台车床=月产1万发定装弹。

而七十个人+十台车床=月产10万发定装弹。

这是什么概念?

现如今红军八万人,每个月十万发定装弹则意味着部队人均子弹总量,以每个月1.25发增涨。

说真的,陈康高兴到已经快要落泪的程度,这可是真正的定装弹啊……

“余华先生,一路保重。”陈康深吸一口气,眉头收敛,面容肃穆且郑重,挺直背脊,向年纪轻轻的余华敬了一个军礼,尊称道。

先生二字,绝非恭维,而是尊敬。

在陈康的心中,余华虽仅十八出头,仍可担先生之称。

“再见。”

余华笑了笑,转身迎向道奇卡车,随后在吕俊羽和三名携带无线电台的警卫员陪同下登车。

第三百零七章 手工定装弹! (第2/3页)

这些缺陷影响什么?

论缺陷,部队长期采用的复装子弹最多,提高膛线磨损,精准度不够,有效射程低,杀伤力不足等等。

比起复装子弹,余华提出的这种手工定装弹,简直好的不能再好。

马列在上,这可是每天100发到300发,取最高数,一个月下来那就是整整九千发,四舍五入岂不是一万?

阅读我的科学时代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