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二百四十四章 百年大计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可随着汉末世家豪强的力量越来越大,从中央到地方,基本都是世家掌控人事任命权,所谓的征辟和察举,都变成了世家的一亩三分地。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说的大多都是东汉末年这段时间的事儿。

到了董卓乱政,诸侯并起的年代,朝廷权威不存,这种情况就变得更加严重,世家大族们进一步的掌控人事任命权,后来曹丕继位,为了获取世家支持他称帝,推出九品官人法,更是让世家彻底掌握了人才上升通道。

至于司马家建立的晋,本身出身就不正,后代更是各个奇葩,根本无力扭转这一现象,导致后来了一系列内乱,最终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所以说,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弊端,现在就已经显露的很明显了,诸葛亮不是不知道,只是一时间想不到比这更好的选材制度,同时也是维护刘备汉室宗亲的人设,所以才会继续沿用。

现在,张溪告诉诸葛亮,有一种制度叫科举制,大家不看家世,公平公正的在考场上决胜负,谁的学问好,谁有某方面的特长,都可以通过考试做官。

诸葛亮思虑了良久,很难对此做出评价。

科举制确实是个好制度,这东西的原创,确实是李世民,还真的不是杨广。

虽然确实是杨广提出了“科举”这一概念,但杨广的关注点,其实是在“分科取士”上,他的“科举制”的选拔对象,依然还是在山东世家或者关陇贵族的子弟,这点其实跟以前的人才选拔方式差别不大。

而李世民是在杨广提出的“分科取士”的基础上,把人才选拔范围,扩散到了寒门阶层,让寒门也享有了上升通道。

当然,不管是征辟还是察举,被选择的人都是可以拒绝的,这么做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失礼,反而会让人觉得是不屑于跟权贵合流,受到当世人的尊敬。

有一说一,这个观念其实挺奇葩的。

明明是有本事的人,不想着为国家效力,也不想着造福百姓,就是端着架子显清高.活着的意义何在?!

可这年月的人,就吃这么一套,觉得清高的人就是让人尊敬和羡慕。

不管怎么说吧,征辟和察举制的本意,都是要录用那些在民间有才华,但是没有入仕通道的人,给他们一个入仕做官的机会。

真正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宋朝以后的事情。

制度是好制度,但诸葛亮怎么想,都觉得不太适合现在的这个时代。

在这个世家力量庞大的年代,你强行把世家子和寒门士子放在一起,通过考试竞争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百四十四章 百年大计 (第1/3页)

东汉时期,流行的人才聘用方式是征辟制和察举制。

东汉是二元君主制,所以才会产生两种入仕方式的区别。

征辟,是地方行政长官或者中央听说了某个人的名气,专门下令征辟他当官。

察举,是地方每年都要选出一些名声好的年轻人,推荐给中央,让中央考察后任命。

阅读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