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靖明〗

第103章、用魔法打败魔法?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但关于怎么格物呢?

没任何解释,就一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触及到了理学与心学的根本分歧:大家的共同目标仍然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家都认可修身是根本。

但怎么修身呢?

所以王守仁今天讲的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说他从这句话里悟出来的就是为什么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本,圣人也提倡有教无类,这说明人人都是可以近道、人人都有可能做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全都是以修身为本。

“遥想昔年鹅湖之会,所以共参大道,便因教人之法。朱子曰致知格物只是一事,当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臣格竹七日夜,历事二十载,始终困在此关。博览群书,问道于先贤,终因教人之法重读此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没错,大名鼎鼎的鹅湖之会,朱熹和陆九渊这两个理学、心学巨头的辩论,就是源于怎么教人怎么修身。或者说从儒家经典推倒回去,究竟该怎么致知:获得智慧。

因为儒家经典里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太简单、太模糊了啊。

朱熹的解释是:格物和致知就是一体的,所以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大学》里就是云里雾里地说知道什么是根本就能达到有智慧的状态。

那事物的根本又是什么?

没说了。

回忆起王守仁之前说的:什么叫意诚、心正、身修,《大学》里都讲得明明白白,或者说朱熹这个理学大宗师已经解释得明明白白。

但要达到意诚境界的致知呢?达到这个境界的象征就是知本,而方法途径就是格物。

王守仁却没提陆九渊怎么说的,仿佛是要经过审核的讲章不能提及心学观点。

而这时他又拿他自己举例子,暗示着自己书看得也够多了、经历的事情和时间都够长了,但还是不知道怎么格物致知。

现在终于点题,旁听的人倒是都好奇起来:难道他的观点藏在这句话里?

“人人皆以修身为本,若有教人之法,则人人可致知,知本,知所先后,近于道。天子可近道,庶人亦可近道。故圣人有教无类,若人人得以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则家家皆齐、举国皆治、天下太平。既人人可近道,则教人之法亦当人人可学。致知虽难,当有直指方便之法。”

他还在勾人。

第103章、用魔法打败魔法? (第2/3页)

他们讲经时,举例子大多都是上古或前朝典故,没有像王守仁这样拿自身经历举例的。

王守仁立刻又肃然起来:“《大学》言: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知本则知至,何为本?《大学》开篇又有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致知在格物,物之本末、始终,又何者当厚,何时当薄,如何去格?”

这段话朱厚熜听出一点味道来了。

大意他是知道的,无非是说要注重事物在根本与旁支、在开始和终结之间的侧重、先后。

阅读靖明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