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

〖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

第一百八十六章 更好的制度(求订阅)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或许在后人看来,南边和北边,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华夏。

可这是大一统的固定思维。

事实上,在明朝这个时间点来说,却完全不是什么这么一回事情。

明以前,是元朝。

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国民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这一次,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华夏文明而言,这一次非常重要的挽救,虽然不是特别成功,可也相当不错了。

如果没有明朝的话,华夏文明很大可能会继续割裂。

总而言之,在明初这个时间点,华夏文明又一次大一统后,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朱元璋去做。

那些挡在老朱面前的阻碍,都被他统统摧毁。

可惜的是,朱元璋完成得并不算好。

说白了就是看皇帝已经垂垂老矣,试图挑战一下皇帝的权威。

朱元璋在得知了这个事情之后,第一时间并没有举起屠刀,而是要求复查,给了一个机会。

朱元璋下诏,成立了12人的“调查小组”,他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等十二人成立专案小组,进行复查。

朱元璋的意思很直白:增录几个北方举子平息事态就行。

可结果,

所谓汉人,并非全是汉族之人,而是泛指淮河以北地区,原金国所属的汉族、契丹族、女真族,还有南方的大理人,以及东北地区的高丽人,被蒙古人都冠以“汉人”的称呼。

换个说法,就是“北人”。

而南人,则指南宋统治区域里的百姓。

自唐以后,宋元都是割裂的,汉人王朝没有大一统已经太久了,所以汉人这个群体已经彻底的割裂了,南方和北方的人互相歧视和针对,视彼此为仇寇。

明朝这个王朝的皇帝虽说个个奇葩,但明朝对于“光复华夏”这件事情上而言,可以说是功德无量的。

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

即便是朱棣时期,也是如此。

永乐二年,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

虽然有很多人说,这些科举并没有舞弊,是正常的结果,所以应该正常对待,可问题是——南北榜案的本质和科举舞弊并没有任何关系。

这事情事关南北两地的地域歧视,是国家大一统层面的本质问题。

这些文人集团,当真是又蠢又坏,硬生生的把自己作死了,还连累南方中榜的举子。

朱元璋从一开始的态度,就是平衡一下,处理掉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结果这些官员说什么“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菲”、“以考生水平判断,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

这些官员难道就不知道,这事情的本质已经和真才实学,文采如何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吗?

不,他们当然知道。

比如在朱元璋的晚年,所发生的南北榜案,这就是纯粹是文人集团喜欢作死才导致的结果。

或者说他们认为朱元璋真的已经彻底老了,忘记了他曾经挥下的屠刀,才敢在老朱的底线上反复横跳。

一个杀了那么多官员的开国君王,还能被文官集团如此轻视,不杀他们简直是对不起他们的作死了。

南北榜案件的本质,事关北方稳定的大问题,是国家层面上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录取一些才子当官的事情。

在南北榜案发生之前,前几次南北方都有人上榜,可南北榜一个不录,这事情本身就很离谱了。

当官这么多年,如果连这点基本的道理都不懂的话,那就真算是白干了。

但他们偏偏选择去挑衅皇帝的权威。

所以很多时候,还真不怪老朱磨刀霍霍向官员。

实在是怪这些官员太喜欢作死了。

等到了建文帝时期,这群文官集团就更狂野了。

第一百八十六章 更好的制度(求订阅) (第1/3页)

在苏澈所知道的历史中。

朱元璋的人生有两大遗憾,第一是马皇后的死亡,第二就是自己大儿子朱标的死亡。

这两个他最重视的亲人,都死在了他的前面,这让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从而让他在晚年彻底暴走疯狂。

当然,这也和那些文臣集团喜欢作死有一定的关系。

阅读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