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76章 年富破敌,盖世功成,大治可期,皇帝慧眼(1.7万大章)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本阁的意思是,给他们一个历练的机会,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姚夔说得很明白。

因为地方人手不够,临时征召,给些好处而已。

也能让秀才、举人提早观政。

朝堂也能及早发现、挖掘人才,物尽其用。

“如今又有多少进士,因为朝中没有位置,尚且在地方蹉跎。”

“而您大肆启用秀才、举人之后,那些十年寒窗苦考上来的进士,他们会如何想呢?”

“届时朝堂里官位不够,您的好心可就变成恶意了,却会滋生官员的不满。”

胡濙不是呛皇帝,说的是实情。

大明官吏实行的是递补,一个萝卜一个坑,死了一个,后面的进士才能递补进去。

官位毕竟是有限的,官员却多如牛毛。

皇帝却又大肆提拔秀才、举人,现在尚且能安置,等过些年呢?朝堂人才井喷,必然会导致有人闲置、有人坐冷板凳,他们作何想法呢?

姚夔语气阻塞,他确实没考虑以后。

朱祁钰斟酌:“人才多是好事,是朕之愿想,但人才太多,也愁人呀。”

两宋严重冗官,拖垮国家财政。

而且,大明是明目张胆的世袭制,老子当官,儿子名正言顺在朝廷领一份薪水,还要荫补。

再加上乱七八糟的亲戚,都会安置进各个衙门。

这些人还会继续生大批孩子,继续霸占官位,久而久之,他们内部已经卷得不行了。

皇帝又往里面塞人,这就导致一个罐子,已经快塞爆了,能不斗起来吗?

“老太傅,若朕有蒙元之疆域呢?可否用得了这么多人才?”朱祁钰问。

“陛下,不在疆域大小,疆域越大,盘根错节的关系越多。”

“您新占一地,总要用些当地人吧?”

“再往里面一点点掺沙子,用自己的人,那些新土地才能慢慢被大明控制。”

“而您为了控制疆域,自然还要引入新的人才。”

“就入河流,需要新的水源,若池水一动不动,就成臭水沟了。”

“如此一来,原地贵族、各方势力的人,新人才,新地方也会被挤爆的。”

胡濙慢悠悠道:“您疆域越大,看似人才稀缺,其实地方已经被人才挤爆了,人才反而没有上升的空间。”

这是大问题。

洪承畴的怀才不遇,不恰恰说明人才机制出了问题吗?

必须得给士人一个上升空间,尽量保持中枢是一团活水,即便偶尔有污垢,也能被新鲜的水冲刷干净。

朱祁钰站起来,躬身一礼:“还请老太傅赐教。”

朝臣也都看向胡濙。

胡濙跪下回礼,斟酌道:“老臣倒是有一策,能暂时缓解危机。”

“老太傅请说。”

“老臣之策,虽然可行,但最多百年,便会积劳成疾,反而矛盾会爆发得更严重。”

胡濙苦笑:“取消吏员,改用官员!”

姚夔一愣,这是什么破办法?

这不是天下大乱之策吗?

“老太傅,那您考虑过财政需要支出多少俸禄吗?”耿九畴问。

胡濙苦笑:“耿尚书,那您说,如何缓解人才过剩带来的问题?”

耿九畴摊摊手:“下官看,干脆不理便是,官途本就逆水轻舟,哪来的公平可言?”

这话纯属耍无赖了。

“耿尚书,就说您的儿子耿裕。”

“您设身处地的想,耿裕才华抱负皆属一流,出将入相的人杰,却郁郁不得志,没有晋升的机会。”

胡濙问:“您心里作何想法?耿裕会作何想法?”

耿九畴不说话了。

没错,他儿子耿裕有出将拜相之能,不说皇帝青睐,朝臣也看出他的才能,让他去坐冷板凳,他这个当爹的第一个不乐意。

良禽择木而栖,自然是换个地方施展抱负喽。

“将心比心,您如此明事理之人都受不了,何况天下人喽?”胡濙道。

“可也不能放开官吏之别呀。”耿九畴打心眼里瞧不起吏员。

吏员多是地方为富不仁大户人家子弟当的,都是些坏得头顶长疮脚底流脓的王八蛋干的,这些人对百姓敲骨吸髓,不堪入目。

若给这些人上升渠道,让他们跃居朝堂,天下必然大乱。

“那你说说。”

“是想让耿裕坐冷板凳,郁郁不得志一辈子?”

“还是打破官吏壁垒,放开吏员的上升渠道?”

胡濙反问。

王复嗫嚅道:“打破壁垒,也是治标不治本呀,等到吏员被填满后,还是要面临人才爆炸带来的后患。”

“所以老夫说了,只能缓解目前的压力,是治标之策。”胡濙苦笑。

“老太傅,就算让官员去做吏员的事务,您认为如秀才、举人般的天之骄子,会愿意做吗?”王复释放致命一击。

胡濙冷哼一声:“只要令进士从吏员开始做,由不得他们不愿意。”

制定政策的永远是中枢。

天下百姓没有选择权。

看着朝臣讨论,朱祁钰喝了口茶,安静道:“老太傅的话,说进朕心坎儿里了。”

“朕说过几次了,想放开吏员的上升渠道。”

“吏员在民间作恶,残害百姓。”

“中枢不是不知道,却睁一眼闭一眼。”

“朕早就看不过去了。”

“以前诸卿总说,中枢没钱没粮,需要靠这些吏员、粮长剥削百姓,强逼百姓纳粮。”

“但现在不一样了。”

“中枢不缺钱,也不需要吏员继续作恶了。”

“朕在想,是不是能用进士替代吏员,不设吏,全为官,将中枢权力,下到乡村去!”

见群臣要劝,朱祁钰摆摆手:“听朕说完。”

“吏员个个硕鼠,宰杀了他们,中枢也能丰盈一些,这笔钱都归户部,朕一文不取。”

“朕着实需要大批人才,如今新设诸省,都要精耕细作,详细治理,甚至两广云贵也要改变原来粗犷的治理方法,由粗到精,所以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中枢使用,为朕治理天下。”

“还有一点。”

“朕想给百姓松一口气儿,让百姓日子过得稍好一点,不要造反了。”

“朕不想再把精力放在内耗之中了,朕的眼光在国外,在广袤的疆土上,在恢复汉唐荣光上!”

说到这里,朱祁钰略微停顿:

“杀了吏员,也能给百姓出口气,缓解地方矛盾。”

“而新去的官员,可凭此立威,在地方站稳脚跟。”

“朕也能改变地方权力架构,而非像以往那般粗犷治理,把权力放给吏员、粮长、乡老等等。”

说来说去,朱祁钰要收地方之权。

皇权不下乡。

乡野之间,是士绅的自留地,朝堂靠任命士绅做吏员、粮长、乡贤等重要职位,靠士绅掌控民间,而朝堂掌控士绅即可。

这就导致了,大明基层被士绅掌握,久而久之,连皇帝都被士绅掌握了。

朱祁钰要收权,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大明皇帝如此短寿,和文官集团不无关系,而支撑文官集团的,是天下士绅。

而士绅的根儿,又是什么呢?

仅仅是土地吗?

朱祁钰觉得不是,而是制度问题。

皇权不下乡,导致士绅掌握了基层。

而恰恰决定王朝兴衰的,不是皇帝,也不是满朝文武,而是民间一个个鲜活的百姓!

天下人齐心协力,才造就了真盛世!

同样的,天下人齐心协力,也能毁了一个王朝!

而皇权,从一开始就象征着至高无上,注定不会和泥腿子打成一片的。

皇权里所谓的民,只是士绅而已。

鞑清就把士绅喂得白白胖胖,有钱一起赚,有福一起享,所以年年造反,却都造反失败,鞑清朝局稳如老狗。

太祖皇帝曾经试图打破,终究因为基层行政成本太高,而选择放弃。

但现在又不一样了。

朱祁钰手里有多是钱,这些钱还会生成钱。

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哪里有银山。

有取之不竭的钱,为什么不改革呢?

朱祁钰要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一定会遭到激烈反对,甚至士绅会铤而走险,杀掉他朱祁钰。

朝臣都吓到了,皇帝这哪是改革呀,这是送死呀!

“陛下,吏治改革绝非一时一日之功,请陛下稍安勿躁,暂缓行事。”

胡濙不敢说透,陛下呀,老臣是为你小命着想。

你挖士绅的根子,士绅能不跟伱玩命吗?

你的军功集团尚未成型,无法抗衡士绅集团的,需要时间的。

“老太傅之策,深得朕心。“

朱祁钰直接把胡濙装进去了,但还是很理智地道:“但还需斟酌,阁部拟定,七月初一大朝会上,再行讨论便是。”

胡濙欲言又止,您这不是把我往文庙里面送,而是往死路上送啊!

“暂时只是讨论,等人才过于拥挤时再行决定,是否实行。”

“毕竟现在,朝堂还是很缺人的。”

“朕预计呀,人才井喷,朝堂实在用不完的时候,要二三十年之后了。”

朱祁钰也不想英年早逝。

他还没到直接挖士绅根子的时候,得一步步来。

“就按照姚卿说的办,各地官吏不够用,便征召秀才、举人协助,务必妥善安置好流民。”

“各地督抚,丈量土地,妥善分配,并记录在案。”

“去年都察院御史派去地方调查,效果显著,明年春暖花开之时,朕会派御史、监察史一地一地核实。”

朝议基本到此为止了。

议了一个下午,主要议定文武庙、圣庙、帝王庙事宜。

现在开始督建,于景泰十二年建造完成。

这笔费用,完全由内帑承担。

皇帝是款爷,花银子一点都不心疼。

朝议结束。

朱祁钰还有一下午的奏疏没看,他熬夜要看完。

然而,正看着呢,冯孝说皇后娘娘驾到。

唐贵妃的封后礼,在六月初已经礼成,唐贵妃移驻坤宁宫,正式册封为皇后。

但她和皇帝的关系,却变得微妙。

这段日子,她颇为自觉,皇帝自己在乾清宫睡,没有宣诏,她也不敢来打扰。

“让她去乾清宫候着吧,待朕看完奏章……就过去。”

朱祁钰颇为不情愿。

冯孝可不敢乱说话。

看了半晌奏章,朱祁钰莫名烦躁,放下奏疏,起身转悠转悠,活动活动筋骨,才去了乾清宫。

六月的京师,热得让人心烦意乱。

进入乾清宫。

“臣妾向陛下请安,贺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唐皇后恭恭敬敬行大礼。

“皇后不必行大礼。”

朱祁钰掠过她,坐在椅子上,脸色紧绷,没有丝毫笑意。

“谢陛下。”唐皇后微微发福,脸型圆润一些,却增加了几分韵味。

她盈盈而起,袅步而来。

安然坐在皇帝的对面。

她是母仪天下的皇后,是正妻,不再是妃嫔,不是妾!

所以,她是有资格和主君对面而坐的。

她毫不吝啬地行使主妇的权力。

朱祁钰也不说话。

“陛下,淇儿听得懂诗文了。”

“他抓周时抓的就是论语。”

“臣妾想着,他一定是有出息的……”

唐皇后的声音越来越低落。

因为,皇帝似乎没兴趣知道朱见淇的情况。

废话,一个孩子抓周能说明什么?、

再说了,朱见淇抓周的时候,宫女太监使劲引导他抓书。

朱祁钰也不戳破,微微颔首:“淇儿天资聪颖,是个读书的料子。”

唐皇后露出笑容:“是呀是呀,淇儿一定会好好读书的,让陛下您开心的。”

“皇后来乾清宫,就说这件事吗?”朱祁钰不想兜圈子了。

最近他也没有纳妃,着实不想当生育机器了。

几个孩子诞生,让他焦头烂额。

竟让他失去了播种的兴趣。

而随着白氏诞下儿子,他已经有七个儿子了。

唐皇后笑靥微僵,眸现波澜:“陛下……”

“朕下午和群臣讨论一个下午,实在是乏了,有何事就直说吧,朕要安枕了。”

朱祁钰下了逐客令。

但还给唐皇后留一分颜面,告诉她原因。

“臣妾来找陛下。”

“是想向陛下进言,常德公主久居宫中,难免让人说三道四。”

“臣妾想请去回公主府。”

唐皇后这么大胆子说大姑子的坏话,就是想收皇后之权。

她虽是皇后,但后宫之权,却在孙太后和吴太后、常德手里,她还是个摆设。

朱祁钰瞥了她一眼:“常德在宫中,助皇太后协理六宫,让你这个皇后当得空有虚名,所以就想逐她出宫吗?”

唐皇后吓了一跳,跪在地上:“陛下,臣妾绝不敢有争权之念。”

“还没有吗?”

朱祁钰懒得再说:“出去吧。”

唐皇后娇躯一颤,她能从皇帝的眼眸中,看到厌恶之色,他在厌弃自己!

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为了孩子,争一个名分,难道我就错了吗?

唐皇后娇躯颤抖,慢慢地,磕了个头,含泪道:“臣妾告退。”

后妃不懂事。

让他这个皇帝难做,还让他朱祁钰给什么好脸色吗?

给了她们好脸,谁给朕呢?

朱祁钰看了她背影一眼,喃喃自语:“你要皇后位,朕给你了。”

“你想让你儿子做太子,朕也能给你。”

“但你又该何去何从呢?”

没有皇帝喜欢心机重的女人。

在权贵眼里,女人只是权力的附属品。

在皇帝眼里,任何人都是皇权的附属品。

“冯孝,去敲打敲打常德。”

朱祁钰懒得再说话了。

冯孝胆战心惊,帝后不和,怕是又要传出闲话了。

而唐皇后靠手段博取后位,在后宫之中,口碑一落千丈,反而诞下双生子的谈妃,颇受赞誉。

“奴婢伺候皇爷安枕?”冯孝小心翼翼道。

过了很久,朱祁钰才应了一声。

前朝事忙,后宫也不让他省心,他得想个办法,让后宫安稳一些了。

而在湖北。

边镛从庐州府返回,禀报年富。

同时,他在湖北,收到了皇帝的密旨,令他在雨季之前,赶到安南即可,沿途可多多领会大明好风光。

这属于带薪旅游,但边镛旅游得战战兢兢。

年富把他往刀兵上赶呀。

边镛不敢耽搁湖北大事,赶到黄州府后,看见年富正在带领人,安置流民。

江西一共送过来三十四万流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过,也能理解,千万流民,威胁到了统治地位,皇帝能不急吗?

“陛下。”

胡濙缓缓开口:“您给秀才、举人一个出头的机会,老臣认为甚是妥当。”

“但您考虑过没有,中枢用不了这么多人呀。”

“就如洪武朝,举人尚且是香饽饽,到了永乐朝,进士满地走。”

朱祁钰拍板:“将其定为定制,可允许秀才、举人参知政事,必要时候,地方官府可征召士人为国效力。”

“陛下圣明!”姚夔躬身下拜。

“内阁给各地下旨,流民之事一定要重视,若谁做坏了、做错了,一律按律查办!”

朱祁钰再次叮嘱:“同时,严防地方官员懒政怠政,将流民驱逐出境、或杀害流民、不予安置、安置时收受贿赂等情况,一经发现,本人革职流放,家族充军!”

朝臣撑起眼皮子,这惩罚够重的呀。

“姚阁老,地方哪有那么多人手呀?”耿九畴苦笑。

“民间有多少秀才?有多少举人?”

“都可以人尽其用。”

“陛下可下恩旨,责令其辅佐地方官员,安置流民。”

“可给秀才开恩科,考一次举人;给举人开恩科,考一次进士。”

历朝历代多少沧海遗珠?为什么一到乱世,民间就大批涌现人才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中枢要及时挖掘人才、使用人才,物尽其用,人尽其能,才能正常运转下去。

“就按照姚卿说的办!”

“安置流民,是重中之重,当军民一心,官士齐心。”

但白圭却反对:“陛下,若秀才便能参政,那未来谁会认真考取进士呢?”

姚夔反驳道:“话不能这样说。”

“秀才终究只是辅佐,只是考量罢了。”

“不可能凭借安置流民之功,就能登堂入相。”

“科举终究是正途,秀才经过历练之后,如何就不能继续考取科举了?”

大明就没有充分调动起人力资源。

大明根本不缺人才,缺的是给人才施展才华的机会。

谁说秀才就没有人才?

杨士奇一介布衣,却登堂入相,名垂青史。

姚广孝一个和尚,却左右大明兴衰!

当务之急是安置,并抚平流民心理创伤,让他们和良民一样生活。

“陛下,流民敏感,不信任朝堂,老臣以为当就近安置,不能随意移民。”

胡濙认真道。

这话惹得朝臣全员同意。

姚夔道:“流民不信任朝堂,朝堂可派官吏寻找流民亲属,尽量妥善安置,消解流民恼恨朝堂之心。”

民间会有多少杨士奇?多少姚广孝?

为什么中枢不能挖掘他们呢?

“姚卿之言甚是有理。”

“纵然进士当中人才多,但秀才何尝不能磨砺成大才呢?”

朱祁钰颔首:“应该给秀才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也让中枢看看,谁是真人才。”

第276章 年富破敌,盖世功成,大治可期,皇帝慧眼(1.7万大章) (第1/3页)

老百姓要的不多,只要一丝活下去的希望。

“朕给。”

朱祁钰语气郑重。

释放出一千万流民,基本就能把各地填满了。

阅读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