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313章 使团抵达印度,不重文化的印度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washuwx.com

暹罗上下,都在改汉名,穿汉衣,进行汉化。

盖因大明强盛,就如日光般炽热,照得属国睁不开眼睛。

仅景泰十年到景泰十一年,来到暹罗做生意的商人,高达三万人,双方使团各出使七次,彼此加深熟悉。

其实是大明加深对暹罗的经济控制。

在景泰十一年四月,派来一支由翰林院组成的进士使团,有72位进士,带着渊博的知识来到暹罗王都。

“天使,孤的使臣回国,言称皇帝陛下并未在京师,而巡幸南京了,朝中做主的是内阁。”

刘珪带着几分疑惑:“皇帝陛下,就不怕大权旁落吗?”

他说着蹩脚的汉语,偶尔还夹杂几句暹罗语。

边永如今非常精通暹罗语言,甚至还精通几门方言。

他不止和暹罗官方交流,还和一些部落进行贸易。

对暹罗的了解,他可能比暹罗王深刻。

“王上有所不知,我天朝法度,丞相之权归于内阁,而阁臣地位不高,属于陛下的秘书,乃陛下钦命;”

“而文武分治,彼此制衡,阁臣虽行相权,却无丞相实权;”

“而且,我天朝尚有五法司,都察院、监察司监督百官,谁敢窃取皇权,当被弹劾,即便皇帝远在南京,照样掌握天下局势。”

边永详细剖析,大明的权力构建。

皇帝已经下旨,推动三国汉化,并派来七十二个翰林院进士,还有一些民间学者,被征召派来暹罗,帮助暹罗汉化。

刘珪缓缓点头:“就是说,皇帝陛下永远不会君权旁落?”

“没有丞相,自然就没有权臣,而文居武之上,谨防武将割据,形成藩镇。”

“军中又实行卫所制,兵不识将,只认皇命,不认其他,是以陛下永掌君权,天下权力尽归于宫中。”

“而且,陛下甚是勤政,陛下日日早朝,即便生病也不曾辍朝一日,每日批阅上万道奏疏,勤政不亚于太祖皇帝,甚至天下臣子都担心陛下的身体。”

说到这里,边永十分骄傲:“陛下又行仁道,爱百姓如亲子,不嗜奢华,不嗜美色,对天下宽仁,深知民间疾苦。”

“据我所知,陛下即便在南京,也日日看奏疏,在路上得知百姓疾苦,夜夜睡不好觉。”

“如此宽仁勤政的皇帝,自然得到天下人的爱戴。”

刘珪一听大明皇帝勤政,就脑仁疼。

他也算是明君了,但每日批阅一个时辰的奏疏,就累得叫苦连天,大明皇帝最少批阅四个时辰奏疏,这是什么精力啊?难道他没有妃子吗?

“陛下宫中雨露均沾,妃嫔皆有子嗣,如今已有十余位龙子了。”

边永以皇帝为荣:“像我这样的人,在大明多如牛毛,但陛下却肯相信我,任命我出使安南、暹罗等地,方才展示我的才华,陛下具有识人之明,用人之量。”

刘珪脑仁疼,大皇帝什么时候死呢?我想当刘裕啊。

“陛下正值盛年,陛下弱冠继位,如今才而立年华,又极为自律,不嗜酒瑟,这是帝王长寿之象啊。”

沃日!

刘珪掩面叹息,他今年四十多了,能活过三十岁的人吗?

哪有君王不好色?

我恨不得天天不起床。

“天使,您认为我大城能形成天朝权力构架吗?”刘珪满脸希冀,他也想当一个有绝对皇权的帝王。

能换一个问题吗?

边永犯难啊。

“天使为何这副表情?我大城也是中枢集权,天下权力尽出宫中,如何不行?”刘珪不乐意了。

大成王朝,开始是松散的联盟建立的国家。

后来是一点点收权,形成集权国家。

而收权,只是表面现象,靠政治手段怀柔收权得到的大一统,就等于股份制公司,暹罗王只是董事长而已。

而大明属于独资创业公司,太祖皇帝筚路蓝缕创造出来的,占有极强的先天优势。

暹罗,一旦动摇旧贵族的实权,就会爆发内乱,有点像是门阀世家制,但他们的旧贵族是春秋战国的旧贵族,处于半奴隶制,比门阀还不如。

大明地方掌权的士绅,是没有能力反抗中枢的,所以皇帝掌绝对权柄。

暹罗王刘珪也不是有绝对能力的皇帝,根本不可能荡清暹罗境内全部旧贵族,建立一个新的大成王朝。

“王上,其实效仿大明建立统治,能让您的王权,悠长绵久。”

滚!

刘珪没动力了。

效仿大明构建权力体制,不能让我像大明皇帝那样拥有绝对权力,那我折腾什么?

我不折腾,难道就不能国祚绵延了?

还是一样嘛!

边永悻悻而归。

进士团,以祁顺为首。

正在暹罗朝堂上长袖善舞,极力推行汉化,方方面面效仿大明构建权力体系。

两天后,祁顺找到边永,问他跟暹王说什么了?

“边大使,您也太实在了?”

祁顺十分无语:“暹罗乱起来,对咱们才有利呀,咱们是明人,汉化暹罗,就是为了以后统治暹罗而已!”

边永不吭声,他以大明为荣耀,不希望荣耀因为阴暗而出现污点。

“罢了,此事你不必再参与了,等雨季过去,就请使团继续西行,出使阿瓦吧。”

阿瓦和勃固,是缅甸的两个国家,阿瓦在上,被称为上缅甸,勃固在下,是下缅甸。

勃固在大明翻译成白古。

两个王朝,因为长达四十年的战争,使得两国耗尽元气,如今正处于喘息的时候。

是大明的宣慰司,和大明关系自然算是不错的,当然了,只要大明强,和哪国关系都不错。

“好吧。”

边永知道,祁顺不会允许他破坏推行暹罗汉化的。

这是皇帝的命令。

汉化的暹罗,等占领后,更容易统治。

“边大使,缅甸两国,并非强国,但根据暹罗史书来看,战争潜力是巨大的,其国国民甚是擅长征战。”

祁顺嘱咐道:“到了阿瓦、勃固,要以交好为主。”

“我知道的。”

要等雨季过去,皇帝还会派人送来大批赏赐物,然后使团就要西行了。

这段时间,边永就不能入宫面见暹罗王了。

而另一支使团,从北京出发,穿行中南诸国,于景泰十一年八月,抵达身毒。

这支使团,是皇帝钦命的,大使是陈嘉猷。

陈嘉猷是景泰二年进士,会试第一名!

景泰二年,可是赫赫有名的科举大年,涌现出无数人才,比如现在皇帝重用的王越、余子俊、柯潜、牟奉、林鹗、和维、杨守陈、章格、夏埙、高明、秦纮等等,全是景泰二年进士。

出使身毒,是陈嘉猷自告奋勇,皇帝初时并不同意,因为陈嘉猷在军机处担任行走,甚有才华,皇帝甚爱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刘珪主动汉化,一是谋求大明先进的技术;二是想从大明购买军械。

他认为明军强在军械,而非军卒素质。

大皇帝已经赐下两千支火铳,并愿意卖火铳给暹罗。

收到火铳,拉梅萱立刻改了汉名,就叫刘珪。

并寻机购买大量火铳,他派遣使团去交涉。

摒弃自己的文字,官方文字一概使用汉文。

刘珪是半主动汉化的。

他被高宗本强兵压制,被迫使用景泰十一年的年号,放弃自己的年号。

而大明打通了暹罗的通道,彼此接壤,成为邻国。

从老挝借地之后,暹罗不是没和明军打过仗,而是明军之强,世所罕见,暹罗军真不是对手。

闲暇时间,边永写了一本《交趾雨季居行指南》,在暹罗没法刊印,他就派人将手稿送到交趾,请夏埙帮他刊印。

他和夏埙曾经在军机处共事过,彼此熟稔。

而夏埙正在行军打仗,读完这本书后,帮边永誊写了序文,并校对一番,才送去驩州刊印,并登报宣传。

初时,边永也受不了如此漫长的雨季。

他习惯了繁忙,一年无休止的繁忙,忽然有半年时间,被迫待在家里,所有工作被迫停止,就为了躲避雨季。

帮助暹罗进行汉化。

最重要的是,给暹罗带来了的纸!

没错,暹罗还在用贝叶,纸张皆是从大明进口的。

暹罗自愿汉化,大皇帝则赐下纸张技术,让明商来暹罗开办造纸厂,让暹罗高层用上洁白的纸张。

明商还传来墨和笔,教暹罗高层书写汉文。

南柯府的建造,皆由三国派工匠来建造,当然了,这是拉梅萱刘珪巴不得的事情,他们想破解大明建筑的秘密。

然而,城池等建造,皆由三国奴隶完成。

军事防御,则由大明的奴隶完成,并不许三国人观看。

不过,大明先进的建筑经验,也被他们学到手了,刘珪打算修建汉城,并改都城大城改名为汉城。

又听说朝鲜的汉城,被大明一把火焚烧后,顿时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是叫大城吧。

而人在经过繁忙的旱季,又进入休闲的雨季,骤忙骤松,会使人变得懈怠、懒惰,这是天性使然。

边永在书中,详细论述了雨季会给人的性格造成何等影响,应该如何防范等等。

而他这篇手稿,正在被暹王拉梅萱阅读。

拉梅萱还改了个汉名,叫刘珪。

之所以姓刘,因为姓刘的皇帝多,本想叫刘裕的,却遭到边永的驳斥,认为那是皇帝的名讳,不允许冒犯。

而且,大明名声不好,明人擅屠,令暹罗上下畏之如虎。

明皇更是霸道,强令暹罗派人为其耕种,又派人来暹罗勒索粮食,如今又欲索要奴隶。

暹罗朝堂上下,皆对明人十分气愤,皆扬言要和大明打一仗。

而高宗本打崩城防军的余威,已经散去。

暹罗人记吃不记打,又觉得自己行了。

刘裕被奉入帝王庙,可不是你撮尔小国国主能叫的。

所以拉梅萱就以刘裕自比,把皇帝比成司马德光,他早晚扒了司马德光的皮。

大明将顺化、广南、广治,以及从老挝割让的土地,合并建立南柯府。

南柯府知府,如今空悬,但边永得知是御史秦纮来担任知府。

南柯府西部,陈兵三万,防备柬埔寨、老挝和暹罗。

第313章 使团抵达印度,不重文化的印度 (第1/3页)

在暹罗。

边永居住在暹罗,已有两年了。

以前,大明和暹罗并不接壤,暹罗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奉大明为宗主国,其实是扯着大明虎皮为自己谋利益。

现在不一样了,大明和暹罗接壤。

阅读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