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469章 战后复苏:隆庆帝的献身(一)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土地紧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明真的缺地吗?

不缺啊。

别看人口这么多,但得考虑一个问题,多少是无效房屋呀,多少小城市,人都跑光了,房子也空着呢。

又有多少房子,根本没卖出去,一直空着的呢,烂尾的又有多少?

如果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其实是不亏的。

朝廷是按照地方的繁荣程度征税的,对困难地区是有补助的,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掏钱和收钱的问题。

比如说,一个不富裕城市,每年缴纳5%的赋税,能得到2%的财政补贴,如果变成了富裕城市,城市收钱收多了呀,每年就要缴纳7%的赋税,且没有补贴了。

地方行政人员,会选择哪个?

肯定是选择不富裕的呀,因为他们就指这点工资过活呢,肯定是多赚一分是一分。

至于地方官员的政绩,跟他们没关系。

而官员们,也想要政绩,但枪打出头鸟,就怕同行举报。

一个官员,把一个城市搞富裕了,那肯定要得到表彰,并且会不断升迁的,可这个官员一定会遭人眼红,很多人会跑来这学习,实际上就是找茬。

而下面的人本身就恨你,你政绩是有了,我们工资降了呀,肯定讨厌你。

所以,这个官员没好。

就算伱披荆斩棘,过了这一道道难关,朝廷知道你有这个能力,内阁就会钦点你去其他不富裕的城市,继续繁荣这个城市,繁荣那个城市,你就充当灭火队员去吧。

升迁肯定是能的,只要你能经得住考验,升迁肯定没问题,过不了几年就能跃居中枢。

张居正就是这么上来的。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居正。

所以,他在地方十四年,就爬上来了,简直是坐火箭一般上来的。

三十七岁就当首辅了。

这是大明最年轻的首辅。

看完他的履历,就会发现他是开挂了的人生。

他太了解地方了。

地方什么鸟样,他太知道了。

所以,他知道这个政策,一定能够让地方恢复元气,他不怕得罪人。

地方还不愿意,其实还有一个因素。

就是地方不愿意接受朝廷的任务,难办,还没啥油水,如果办不成,就要遭到处分。

从景泰年间,大明就是严格的赏罚制,升迁绝对不看人品,不考验私德,就看功绩,做得好不好,只要经得住几轮考察,确定功绩是真的,那么就一定会升迁。

这些年,吏治不停完善,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朝廷对地方的掌控程度,是极为恐怖的。

尤其有了电灯、电话、电视之后,阁部六寺所有高官对自己划区管的省份,小到一个科长,大到布政使,都要了如指掌。

这就很可怕了。

正常地方小官,是见不到朝廷大员的。

可大明的官员,就算是地方科长,都要入京述职。

想不到吧?

一个小科长,每隔三年就要去京师,把自己的工作成果禀报上去,朝中会有人按照京察的政绩审核单来核对的。

同时,还要看看有没有举报信,且要看查实的举报信。

每一次述职,是几个部门联合考核的,考核合格的,才能继续干下去,不合格的,那就前途未卜了。

能当上科长的都是进士,他们是懂政治残酷的。

这是景泰六十九年的政策,是朱见漭等内阁成员提出来的,整个成化朝都在使用,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国策。

诚然,会增加政治成本,可是,如此一个庞大的帝国,连这点小成本都负担不起吗?

别以为小科长没用,真正和基层打交道的,往往是这批人。

朝中官员,必须对这些科长的功绩、能力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不要随便提起来一个人,你满脸懵逼,说自己不知道,那你的官职就干到头了。

这是大明统治地方的直接体现。

而且,皇权早就下乡了。

每一个村子,都是大明直接统治的,朝廷可谓一呼百应,整个大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逃出朝廷的眼睛里。

这也是张居正,敢用这个政策的原因。

朝廷对地方的统治,难以想象的牢固。

地方不愿意也没有反对的权力。

这是国策。

为了恢复战后经济,恢复百姓信心。

说来说去,他对二战也感到十分憋屈,明明到手的胜利果实,生生拱手让人,他对隆庆帝就两个字评价,沙比。

民间极致不满,他能理解,毕竟说好的,大家一起分肉吃,结果肉没吃到,不分了。

还告诉民间,想富裕靠自己,咱们自己再干起来。

去你吗的吧!

我们是倾家荡产投资给了朝廷,咱们一起去打仗,开拓世界,拿到战争赔款,把钱连本带息还我。

等于说,咱们都是股东。

你这个董事长可倒好,明明赢了,却签下丧权辱国的和约,磕不磕碜啊!

现在回过头来,让我们重新干,去你吗的吧!

天下人都想指着隆庆帝鼻子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件事超级得罪人。

地方是绝对反对的。

房子里究竟藏了多少猫腻,没人知道。

所谓的地方繁荣,是朝廷希望的,可地方真希望繁荣吗?

不希望的。

主要是这些年,大明缺粮,在海里往死里捕鱼,已经造成了海洋生物灭绝,所以万历三年,Z26开生态会议,签署了三十年禁捕协议,三十年内,不允许捕捉海洋生物,还要定期投放鱼苗。

世界各国也不许随便填海,达成了一系列协定。

大明也不填海了。

那也不缺地,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广袤的2400万平方公里,能盖多少别墅啊?

而改楼房为别墅这件事,一般人干不了。

可拆迁就不一样了。

房地产一动,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拆迁户拿到了拆迁款,会不会去消费呢?地方经济不就繁荣起来了吗?

而要房子的,是不是要去租房子,添钱得到一栋别墅,是不是要装修啊?是不是要家电啊?

都要买,都要消费。

占用的土地,基本差不多。

就算多点,又能如何?

大明压根就不缺土地。

2400万平方公里,核心领土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会缺那点地吗?真要缺,填海能填出来。

关键是大明在万历三年,就停止填海了,开始保护海洋生态了。

朝廷要做的,就是推动民间消费,推动市场、消费、投资健康运转,这就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义务。

赚钱什么的,跟朝廷没关系,那是国企和皇企的工作。

如果是死水,朝廷只能挺着等死。

只要市场运转,全国变成一汪活水,大明就会迅速从战后衰败中恢复过来,再次繁荣起来,这是宏观层面的思考方式。

所以,市场活跃非常重要。

市场不就繁荣了吗?

拆迁的目的,压根就不是朝廷赚钱,而是让地方繁荣起来,大家都把钱掏出来消费,造就市场繁荣,市场一繁荣,老百姓就有信心了,人有了信心就会消费的。

不消费的核心,就在于没信心,对未来没信心,对自己没信心,对前景没信心。

所以他不消费,所以经济起不来。

而把楼房拆成别墅,朝廷是亏钱的。

千万别以为,把楼房拆了,改建别墅就亏了。

不会的。

楼房均价多少,别墅均价多少,独栋别墅多少钱,连栋别墅多少钱?

最核心的不是赚钱,而是拉动内需!

基建大明一直在搞,但怎么搞,都是左手倒右手,地方经济无法繁荣起来的。

朝廷推动,肯定是朝廷拿赔头。

无所谓的。

只要地方经济繁荣了,赋税上来了,朝廷的钱自然就赚回来了。

朝廷要的是一汪活水。

赚不赚钱不重要。

第469章 战后复苏:隆庆帝的献身(一) (第2/3页)

就因为地段好。

商业街核心地段,不止不掉价,还涨价呢。

张居正就想了一个坏招,拆迁盖别墅。

对于一些老城区进行改造,把老楼都拆了,按照补偿比例,给回迁户补偿,若觉得房子面积太大,我买不起,要钱也可以,但要房子的话,面积方面会多给一点优惠。

阅读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